第七章 取經好聲音之佛家選秀(上)(1 / 3)

唐王要派人去西天求取真經,但是西天路途遙遠,艱辛異常,需派遣心腹之人方可辦妥。但是派誰去呢,什麼人可以委以重任呢。他就是陳玄奘,金山寺的和尚江流兒。一個素不相識的和尚,如何成為唐王的心腹之人的,而且還能擔此大任呢?

先看書中第十二回內容:

太宗見了頌子,即命眾僧:“且收盛會,待我差人取得大乘經來,再秉丹誠,重修善果。”眾官無不遵依。

當時在寺中問曰:“誰肯領朕旨意,上西天拜佛求經?”問不了,旁邊閃過法師,帝前施禮道:“貧僧不才,願效犬馬之勞,與陛下求取真經,祈保我王江山永固。”

此人就是陳玄奘。太宗大喜,隨即和玄奘結拜為兄弟。為了向唐王表決心,玄奘在佛前發誓,不得真經,將永墮沉淪地獄。

玄奘為什麼會主動請纓啊?

看看他自己是什麼說的,書中內容為:

他徒弟道:“師父嗬,嚐聞人言,西天路遠,更多虎豹妖魔;隻怕有去無回,難保身命。”玄奘道:“我已發了弘誓大願,不取真經,永墮沉淪地獄。大抵是受王恩寵,不得不盡忠以報國耳。我此去真是渺渺茫茫。吉凶難定。”又道:“徒弟們,我去之後,或三二年,或五七年,但看那山門裏鬆枝頭向東,我即會來;不然斷不回矣。”眾徒將此言切切而記。

師徒的對話,多少有點讓人心酸。大家都知道去西方,路途遙遠,九死一生。可偏偏命運卻選擇了他,沒有辦法。看看那鬆枝頭向東的時候,能回來嗎?大家都知道鬆枝頭是向陽的。可見玄奘是抱著死的決心。

大家說,玄奘其實是被推上取經之路的,對不對?理由如下:

第一、幾乎所有的和尚,都不會主動提出要去西天求經的,除非皇帝點名,誰都不會去送死啊;

第二、玄奘先莫名其妙的被選為水陸大會的法師壇主。大家都不站出來,那隻能是壇主出來救場啊。

第三、玄奘剛剛受過太宗為其買下的錦闌袈裟,九環錫杖。玄奘是吃了人家的嘴軟,拿了人家的手軟,推也推不掉的,躲也躲不脫了,隻得上前施禮道:“貧僧不才,願效犬馬之勞,與陛下求取真經,祈保我王江山永固。”

可以看出唐僧去西天取經是在極不情願、萬般無奈之下做出的決定。

上麵三點最關鍵的就是第二點,水陸大會的法師壇主。因為不論誰,隻要能被選為壇主,那麼皇帝買的袈裟和禪杖都會送給這位大法師的。

再看看玄奘到底是個什麼人物:玄奘法師的父親陳光蕊中狀元,官拜文淵殿大學士,母親更牛,是開國原勳殷開山丞相的女兒,標準的高幹子弟,太宗皇帝查得他“根源又好,德行又高”。喜道:“果然舉之不錯,誠為有德行,有禪心的和尚。朕賜你左僧綱、右僧綱、天下大闡都僧綱之職。”玄奘頓首謝恩,受了大闡官爵。“根源又好”,這是真的。“德行又高”,這從哪兒說起呢?看不出來,作者隻說“這個人自幼為僧,出娘胎,就持齋受戒。”

菩薩送來兩件寶物“錦闌袈裟,九環錫杖”,袈裟賣五千兩,錫杖賣二千兩,唐太宗問:“有何好處,就值許多?”可見挺貴的,合人民幣約700000元了。盡管貴,唐太宗還是說“朕買你這兩件寶物,賜他受用。”待玄奘穿了袈裟,持了寶杖,太宗又賜他兩隊儀從,著多官送出朝門,教他上大街行道,往寺裏去,就如中狀元誇官的一般。玄奘再拜謝恩,在那大街上,烈烈轟轟,搖搖擺擺。你看那長安城裏,行商坐賈、公子王孫、墨客文人、大男小女,無不爭看誇獎。俱道:“好個法師,真是個活羅漢下降,活菩薩臨凡!”

玄奘直至寺裏,僧人下榻來迎。一見他披此袈裟,執此錫杖,都道是地藏王來了,各各歸依,侍於左右。玄奘上殿,炷香禮佛,又對眾感述聖恩不已。

看了上麵的,大家應該發現此人正是如來想要尋找的取經人,第一,年輕力壯,如果是個老和尚即便當了法師壇主,太宗也不會讓他去的,第二,相貌堂堂,就像活菩薩降世。第三,家庭背景好,這樣威望也就自然上去了。第四,也是如來的二徒弟金蟬子轉世,佛家弟子。有句話說的好,肥水不留外人田嗎?

看看觀音知道玄奘被選為法師壇主後的心情,書中第十二回:

忽聞得太宗宣揚善果,選舉高僧,開建大會,又見得法師壇主,乃是江流兒和尚,正是極樂中的佛子,又是他原引送投胎的長老,菩薩十分歡喜,就將佛賜的寶貝,捧上長街,與木叉貨賣。

本來從全國各地選舉出一位法師壇主,就好比是雙色球中獎,更難能可貴的中獎者就是觀音引送投胎的長老!吳承恩先生的邏輯能力很強,不像現代武俠小說那樣處處巧合。所以我們有必要懷疑這裏麵必有隱情!

大家看第十一回內容:

太宗甚喜道:“卿之言合理。再有所陳者,罪之”遂著魏征與蕭基、張道源,邀請諸佛,選舉一名有大德行者做壇主,設建道場。

終於明白了,看看負責選壇主的評委都是誰?魏征,這個不是斬涇河龍王的哪個人嗎!看來江流兒此次中獎,又是出自魏征之手!那麼指示魏征的是誰啊?不用問,肯定是觀音菩薩!可是有魏征這一票不足以勝出,其他兩個人是怎麼選的呢?這次玄奘的背景起了相當大的作用,他的外公是殷開山。這也就明白了,當初為何觀音讓金蟬子投胎陳家的緣故,這個將在後麵章節“唐僧的家事”中會給大家詳細闡述。

太宗對於玄奘此去也是心裏沒底,生怕此人半途而廢。於是做了以下三件事,來堅定玄奘的決心。先與玄奘結拜為兄;然後讓玄奘在佛前發誓,若不取真經回來將永墮地域;最後親自囑咐玄奘,“寧戀本鄉一撚土,莫愛他鄉萬兩金。”

在古代封建社會,中國人非常信奉忠孝節義、禮義廉恥這些人文倫理。一則玄奘是唐王的臣子,就要盡忠;二則玄奘也是唐王的結義兄弟,就應該講義;三則玄奘代表了整個華夏民族的使臣,取經更是一種節氣;四則玄奘取經的目的,是為了超度整個相親父老的靈魂,也不失為孝。所以玄奘這次肩上的重擔可謂不輕啊,既是九死一生那又何懼!

取經好聲音第一位學員陳玄奘過關,導師觀音菩薩。

取經隊伍的領導者就這樣產生了,這個人卻不會武功,單槍匹馬,如何抵得過這十萬八千裏路途中的妖魔鬼怪呢,肯定是要掛的。實際上取經的成功率是極低的,如來以往就沒有傳經成功。就連八百裏流沙河,以前也是取經的墓地,為什麼呢?當觀音首次在流沙河遇到沙僧時,勸其給取經人當徒弟時,沙僧擔心認不得唐僧,說他曾經吃過九個取經人。

所以當如來決定到東土大唐尋找取經人時,早就為唐僧選好了其他幫手。不信你看第八回內容,如下:如來取出三個箍兒,遞與菩薩道:“此寶喚做緊箍兒。雖是一樣三個,但隻是用各不同,我有金緊禁的咒語三篇。假若路上撞見神通廣大的妖魔,你須是勸他學好,跟那取經人做個徒弟。他若不伏使喚,可將此箍兒與他戴在頭上,自然見肉生根。各依所用的咒語念一念,眼脹頭痛,腦門皆裂,管教他入我門來。

實際上如來說話稍有隱蔽,這也是吳承恩先生的語言藝術。此時此刻,實際上如來已經敲定了話中所指的哪個妖魔,他就是孫悟空。畢竟他們隻見過一次麵,那麼孫悟空又是怎麼進到如來的法眼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