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自序(1 / 1)

二○○九年三月下旬,我的一篇約八千字的文章《財富如水》經編輯的大斧砍削,以不足三千字的麵目最初發表在上海《解放日報》“朝花”副刊上,並為《報刊文摘》全文轉載。嗣後,《人民日報》副刊又以另一版本刊載,全文則在香港《文彙報》、印度尼西亞《國際日報》以及美國《今天》等報刊發表,並很快以各種麵目流布到了網上。這期間,我很受了一些朋友、讀者和師長的鼓勵,希望能以一本小書將“財富如水”的話題說深談透。這便有今天這部書稿的麵世。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這句俗語,我很小的時候就聽說過,曾經以為這樣做人未免有些太過實際和功利,後來長大了,漸漸又覺得不無道理,至少撕開了我們人生的許多偽裝,還它一個赤條條的真麵。但什麼是財?財都有些什麼特別的性質?為什麼我們雖然知道它並不總是能給我們帶來幸福,卻還要一遍遍、一群群、一代代趨之若鶩呢?我後來體會到,那其實還是因為我們對財富的認知存在著誤區。經過多年的思索,有一天,我在美國洛杉磯的賭桌上終於體悟到——“財富如水”。

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可以完全視財富如糞土、如敝屣的人們似乎古即有之,若伯夷、叔齊之“不食周粟”,“齊人不食嗟來之食”,五柳先生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等等。然當今的世界,當花花綠綠的鈔票放在麵前而不動心的人,我似乎還沒有見到。或許有乞丐看到路上有幾分錢的硬幣,也不彎腰去撿,但那並不是因為不“見錢眼開”,而是因為懶,或者太少、太小……其實,“人為財死”與“鳥為食亡”一樣,原本是無可厚非的宇宙間的定律,是無法逃脫的大自然的因果,在這個與生俱來的生物性的本能麵前,人類是永遠也無法真正清高起來的。但我又想,正如人不能不死一樣,大概也很少有人會希望暴斃或早夭。故當財富和生命、親情、自由、信仰以及幸福這樣一些概念放在一起讓我們揀擇時,孰輕孰重,似乎也不能不慎。當然,有些幸福,至少是暫時性的幸福很可能是與財富的有無和多寡相關的,比如,某人辛辛苦苦掘得了“第一桶金”,事業可以由此起步了;某人得到一筆意外的“橫財”,可以買房了;某人申請的獎學金被批準了,學業終於可以完成了,等等。然而,我們仍然可以肯定地說,財富並不是幸福的唯一的或者先決的條件,當它“雪中送炭”或者“錦上添花”時,常常向我們的人生呈現出各種各樣的麵貌,並帶給我們的生命全然不同的體驗。本書正是以此為出發點,努力將“財富如水”的真相(其實更是“空相”)和盤托出,以期這世界上多一些和平、和諧、和睦以及善始善終的人生,少一些因財富而起的“不和”的血腥。而且,我也確實並且是滿心願望我們人類這葉“諾亞方舟”,可以航行財富之海上,又快、又平、又穩、又長久,而不至於在臨近碼頭的時候忽然翻了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