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解剖解答(1 / 3)

1. 額竇、上頜竇、蝶竇、篩竇開口位置(P24)

額竇、上頜竇、篩竇中群和前群開口於中鼻道;蝶竇開口於蝶篩隱窩;篩竇後群開口於上鼻道。

2. 簡述肩關節的組成、特點及運動(P31)

1)組成:由肱骨頭和肩胛骨的關節盂構成。

2)特點:①肱骨頭大,關節盂淺而小。在關節盂的周緣有纖維軟骨構成的盂唇加深關節窩,仍僅能容納1\/4~1\/3的肱骨頭。因此,肩關節可做各種較大幅度的運動。②肩關節囊薄而鬆弛,囊內有肱二頭肌長頭腱通過。③肩關節囊的上部、後部和前部有肌和肌腱纖維跨越,並且這些肌腱的腱纖維和關節囊的纖維層緊密交織,從而加強了關節囊。④關節囊的前下部缺乏肌和肌腱,因而較薄弱。臨床見到的肩關節脫位以前下方脫位為多見,此時肱骨頭移至喙突的下方。⑤關節囊的上方有喙肩韌帶。架在肩峰與喙突之間,構成喙肩弓,有從上方保護肩關節和防止其向上脫位的作用。

3)運動:肩關節為人體運動最靈活的關節。它可繞冠狀軸做屈和伸運動,屈大於伸;繞矢狀軸做外展和內收運動,展大於收;繞垂直軸做旋外和旋內運動,旋內大於旋外;亦可做環轉運動。

3.簡述肘關節的組成、特點及運動(P32)

1)組成:由肱骨下端和橈、尺骨上端構成,包括以下3個關節:

肱尺關節 :由肱骨滑車與尺骨滑車切跡構成。

肱橈關節 :由肱骨小頭與橈骨頭關節凹構成。

橈尺近側關節 :由橈骨頭環狀關節麵與尺骨橈切跡構成。

2)特點:①上述3個關節被包裹在1個共同的關節囊內,有1個共同的關節腔。②關節囊的前、後壁薄弱而鬆弛,兩側有橈側副韌帶和尺側副韌帶加強。後壁最薄弱,故常見橈、尺骨向後上脫位。③關節囊纖維層的環行纖維,於橈骨頭處較發達,形成一堅強的橈骨環狀韌帶,包繞橈骨頭的環狀關節麵,兩端分別連於尺骨橈切跡的前、後緣。幼兒4歲以前,橈骨頭尚未發育完全,環狀韌帶鬆弛,因此,在肘關節伸直位猛力牽拉前臂時,可能導致橈骨頭半脫位。

尺骨鷹嘴和肱骨內、外上髁是肘部了個重要的骨性標誌。正常狀態下,當肘關節伸直時,上述三點連成一條直線:當肘關節前屈至90°時,三點連成一等腰三角形,稱為肘後三角。在肘關節後脫位時,上述三點的位置關係發生改變:而當肱骨髁上骨折時,三點的位置關係不變。

3)運動:肱尺關節和肱橈關節可同時做屈伸運動。肱橈關節與橈、尺近遠側關節同時參與前臂旋前、旋後運動。

4.簡述髖關節的組成、特點及運動(P35)

1)組成:由股骨頭與髖臼構成。

2)特點:①髖臼周緣有纖維軟骨構成的髖臼唇,加深了髖臼,並縮小其口徑,可容納股骨頭的2\/3麵積,從而緊抱股骨頭,增加關節的穩固性。②關節囊緊張而堅韌,上方附於髖臼周緣,下方前麵附於轉子間線,後麵包裹股骨頸的內側2\/3。股骨頸前麵全部在關節囊內,而後麵僅內側2\/3在囊內,外側13在囊外,所以股骨頸骨折有囊內、囊外及混合骨折之分。③囊外有髂股韌帶、恥骨韌帶和坐骨韌帶加強,其中最大的是位於前方的髂股韌帶,此韌帶可限製大腿過度後伸,對維持人體直立有很大作用。關節囊後下部較薄弱,脫位時,股骨頭易向後下方脫位。④關節囊內有股骨頭韌帶,連於髖臼橫韌帶與股骨頭凹之間,韌帶中含有滋養股骨頭的血管。

3)運動 髖關節的運動與肩關節類似。即能繞冠狀軸做屈伸運動,沿矢狀軸做內收與外展運動,沿垂直軸做旋內與旋外運動,還可做環轉運動。因受髖臼的限製,髖關節的運動範圍較肩關節小,不如肩關節靈活,但其穩固性強,以適應其負重和行走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