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3章 分裂時期的文化傳播思想(8)(1 / 3)

這段話敘述了文字傳播的起源、功能和文字傳播方式的演變。文字傳播的內容和功用,他歸納10條:使古人的一些深奧的道理和經驗流傳,讓後人能探索其中的最高哲理;弘揚前人的神聖訓導,光大聖賢製定的規範;使文化流傳,讓後人了解封建體製下最高的道德規範——禮樂;心中要說的話能夠記錄下來,可以傳播到萬裏之外;向百姓傳授知識,使人們辨認事物有了標準;進行公共傳播,可以顯示威嚴,調動軍隊;使法律成文,達到政令一致;把經驗和教訓記錄下來,讓知識分子學習研究;刻在鍾鼎上記載功績,向神靈頌揚美德;當官的依靠它來管理,老百姓依靠它來監督。顧野王還指出文字傳播方式的曆史流變,對文字傳播內容的影響:刻寫在甲骨、玉器和鍾鼎上的文字,或泰山石鼓上的文字為了宣告社會的和平穩定;後寫在竹簡和縑帛上,開始為政令服務;當出現雕版和書牘時,就可記錄無窮文字,傳達無限豐富的內容了。這樣,人們不用出門,也能閱讀古代經典藏書,不用親自經曆,也可以了解遠方世風民情。顧野王特別肯定了古人在文字使用上的規範性和嚴整性,他說:看一下古代留下的所有文字記錄,幾乎沒有絲毫差錯。

但是,隨著社會的動蕩,文字的流變,“微言已絕,大旨亦乖”。顧野王發現後出的古籍中文字、訓詁有不少問題:

五典三墳,競開異義;六書八體,今古殊形。或字各而訓同,或文均而釋異,百家所談,差互不少。字書卷軸,舛錯尤多,難用尋求,易生疑惑。

所以他決定承受君王之命,進行一次文字的大清理,並對每個字的意義作一考察和鑒別。這就是他編撰《玉篇》的目的。

據日本發現的《玉篇》原本,內容比較詳細,注釋中也反映出編者的傳播思想;今本比較簡略,已幾乎不見編者的思想痕跡。例如原本“謙”條:

謙:去兼反。《周易》:謙,經也。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為先,卑而不可逾。野王案:謙猶衝讓也。《尚書》:滿招損,謙受益上也。《國語》:謙謙之德。賈逵曰:謙謙,猶小小也。《說文》:謙,敬也。《倉頡篇》:謙,虛也。

其注釋本身就體現了注釋者的一種觀點,如上文就表達了顧野王認為上下傳播之關係不可逾越的觀點。

(二)訓詁家郭璞和他的傳播思想

郭璞(公元276~324年),字景純,河東聞喜(今山西夏縣西北)人。《晉書》卷72有《郭璞葛洪傳》:“璞好經術,博學,有高才而訥於言論,詞賦為中興之冠。好古文奇字,妙於陰陽算曆。有郭公者,客居河東,精於卜筮。璞從之受業,公以青囊中書九卷與之。由是遂洞五行、天文、卜筮之術,攘災轉禍,通致無方,雖京房管輅不能過也。”郭璞著述頗多,涉及語言傳播的著作有《方言注》和《爾雅注》。

《爾雅》是我國第一部訓詁學專著,為其作注者有劉歆、樊光、孫炎等人,但至今流傳於世的隻有郭璞的注本。郭璞在《爾雅注序》中說:

《爾雅》者,改興於中古,隆於漢氏。豹鼠既辨,其業亦顯。英儒贍聞之士,洪筆麗藻之客,靡不欽玩耽味,為之義訓。……雖注者十餘,然猶未詳備,並多紛謬,有所漏略。是以複綴集異聞,會粹舊說;考方國之語,采謠俗之誌;錯綜樊孫,博關群言;剟其瑕礫,搴其蕭稂。事有隱滯,援據征之;其所易了,闕而不論;別為音圖,用祛未寤。輒複擁慧清道,企望塵躅者,以將來君子為亦有涉乎此也。這裏郭璞闡述自己從事注疏傳播的原因:是為了補漏說詳。注疏傳播的原則:既會粹異聞、舊說,吸收方言、俗語;也借鑒樊光、孫炎的版本,廣泛采納各家意見,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注疏傳播的態度:發現疑問,立即尋找證據;自己不明白的不穿鑿附會,存疑不論;除注解外,還加讀音和圖讚,以幫助讀者理解。可以看到郭璞的傳播態度是嚴肅的,認真的;在治學方麵也是嚴謹的,審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