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莘莘學子考中舉人了才能參加會試,才初步擁有了做官的資格。
會試由禮部主持,通常在鄉試後次年的二月份舉辦,故又稱為“春闈”,第一名叫做“會元”。
最後是“殿試”,由皇帝親自考察,上榜者分為三個等次:一甲三名,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稱“進士及第”;二甲若幹,約占錄取者的三分之一,稱“進士出身”;其餘為三甲,稱“同進士出身”。
在鄉試、會試和殿試中,連續得中第一名者,被稱為“大三元”。
華夏古代曆史上,獲得“小三元”和“大三元”稱號的人寥寥無幾。
每位學子從童生到進士,道路漫長而又艱辛。
如果沒有人脈關係,沒有身家背景和雄厚的財力,一個寒門子弟要想出人頭地達到自己的目的,實屬不易。
宋小雙很想正大光明的幫助宋二明,又怕他不信任自己,到頭來反而弄巧成拙,倒不如順其自然,以後再順勢而為。
畢竟宋二明才十五歲,一切都還來得及。
可是,宋二明心裏卻始終憋著一股子勁兒。
在老宋家,他們大房像下人,吃不飽穿不暖,動不動就要挨罵,每次看到母親掉眼淚,宋二明都氣得七竅生煙。
全家淨身出戶後,多虧了白郎中和自家小妹,他才能進學堂安安穩穩的讀書。
宋二明想做官。
隻有做官了,他的父母家人才不會受人欺負。
所以,他攢足了勁兒要考取秀才,然後參加明年秋天的鄉試考中舉人,再然後進京參加會試考中進士,隻有金榜題名了,他才能實現自己的目標,改變現狀,讓那些人不再看輕自己。
宋小雙十分理解宋二明的用心。
可是,院試滿打滿算不到兩個月,為防萬一,他們還要提前幾天出發,宋二明的顧慮不打消,她不放心。
思來想去,宋小雙打算和宋二明一起去省城。一是為了他的安全著想,二是買兩間鋪子開辦醫館。
她本就不打算在青陽縣待一輩子。
她想進京,籌建千草堂,然後為師父洗刷冤屈,順便見識一下京城的風土人情。
越陽,也不過是她的一塊踏腳石而已。
人活一世不容易,何況她比別人多活了一回,更應該珍惜這個難得的機遇,去幹自己想幹的事情。
宋小雙是穿書過來的,提前知道原書裏的故事走向和結局,要想改變一些人的命運,必須提前策劃籌謀。
如果不是那次去書院給宋二明送吃的,碰巧遇到了鄭誌遠和陳情兒,宋小雙還不知道自己穿書。
前世,她沒事就愛看言情話本,其中有一本《南朝軼事》讓她很是無語。
書裏的男主鄭誌遠經過幾番波折最終考中進士做了官,挽救了家族危機,後來又經過一係列的神操作,成為顯赫一時的朝中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