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常務副市長袁善臘《從珞珈山到舊金山》是胡智、胡慧孿生姊妹獻給母親80壽辰的禮物。我以為這也是兩位海外遊子獻給祖國母親的禮物。胡智、胡慧通過在美國30多年的打拚,以一個新的視野來評判中國改革開放的巨變,並傾訴對生於斯、長於斯的珞珈山的感情,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從珞珈山到舊金山》寫的是一位母親和她的雙胞胎女兒在中美奮鬥的傳奇人生,真實記錄了胡智、胡慧及母親在反右、“三年自然災害”、文化大革命期間同共和國一道走過的那些苦難歲月;真實記錄了跨兩代人、近半個世紀的悲歡離合(我相信書中“羅湖橋上父女淚”一幕會讓所有讀者動容);真實記錄了胡智、胡慧同時經曆知青(土插隊)、留學(洋插隊)的艱辛曆程。正如胡智在書中所寫的一首自由體詩:“凡是有太陽的地方/就有我們中國人/隻要時代給我們機會/我們就能茁壯成長起來/從幼小的樹苗/長成不屈不撓的勁鬆……”
如果你是當年上山下鄉1700萬知青中的一員,或你是改革開放至今有過求學海外經曆的100多萬留學人員中的一員,本書一定會引起你強烈共鳴。
我是在東湖高新區工作期間認識胡智女士的。2002年3月下旬我陪同時任市長周濟訪美期間,在聖地亞哥市受到胡智、劉昌焱夫婦的熱情接待。在短短不到一天時間裏,胡智安排我們參觀了聖地亞哥市幾家高科技企業,包括胡智供職的一家手機電腦藍牙軟件公司。使我感動的是,為了讓代表團更多接觸留學人員,胡智、劉昌焱夫婦在家精心安排了一次晚宴,請了30多名留學人員和武漢市政府代表團見麵。周濟市長向大家介紹了武漢市光穀的發展情況,並歡迎留學人員回國創業。整個晚宴氣氛非常輕鬆,給大家留下了美好印象。幾年後胡智女士兌現了自己的承諾,在東湖開發區創辦了自己的企業,並把在矽穀從事高科技產業的女兒、洋女婿請回武漢,尋求發展機遇。不論是《從珞珈山到舊金山》所表現的真情,還是胡智回東湖創業的執著精神,我都感受到海外華僑華人的拳拳報國之心。
《從珞珈山到舊金山》有10個章節是描寫胡智、胡慧在美國創業拚搏的經曆,從她們身上也可以看到中國留學人員的一個縮影。一個多世紀以來,中國留學人員一直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記得20世紀四五十年代,一批從海外留學歸來的學子先後成為武漢市各領域的泰鬥人物,包括醫學界的裘法祖先生,中國發展經濟學的領軍人物張培剛先生、譚崇台先生,法學界的韓德培先生,遙感領域的夏堅白先生、王之卓先生……改革開放之初不少出國留學人員現已成為各大學、科研院所、大企業的中堅骨幹,有的走上了領導崗位。進入新世紀,越來越多的留學人員選擇了回國創業這個開創性的事業。國務院僑辦從2001年開始,每年在武漢舉辦一次華創會,吸引更多的海外華僑華人回國創業,僅東湖開發區已有留學生創辦的企業600多家。他們帶回的不僅是新的技術,更重要的是新的開放理念,全新的管理經驗。應該說,《從珞珈山到舊金山》一書的出版,不僅是海外留學人員創業大潮中的一朵美麗的浪花,同時也是一座連接“光穀”和“矽穀”的橋梁。
珞珈山培育了一代一代的科學家、哲學家、藝術家,特別是走出了一批批著名女作家,包括20世紀30年代的淩叔華、蘇雪林,近代的方方、池莉、喻杉、林白,她們都是在中國文壇上叱吒風雲的人物。胡智、胡慧不是專業作家,她們從充滿激情的知青到鄉村教師,從美國工程師到海外留學歸來的創業者,幾十年風雨兼程,飽受了人世間酸甜苦辣,她們將自己的經曆真實記錄下來,盡管達不到名家所追求的完美藝術境界,但她們是以“對事實和生活懷著一種忠誠、敬畏和責任感的心情”來完成這篇“非虛構”作品,這也是一項積極的探索。同時,此舉也寄托了她們對祖國的一份美好祝福:不忘記苦難的過去,珍惜今天和平建設的環境,用我們的智慧和勤勞的雙手去創造美好的生活。
是為序。
袁善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