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中國傳統外交文化 (3)(3 / 3)

2.如果說海外貿易之萎縮更多的是針對民間貿易的話,那麼鄭和式的朝貢貿易,也沒有使明政府在經濟上受惠。相反,它是完全的賠本買賣。事實上,中國的朝貢貿易本身就是賠本買賣。鄭和這次與眾不同的是,原先是蕞爾小邦上門來給咱進貢,現在是咱上門賜他們厚禮,對方所付出的代價跟上門來一樣:叩頭,接受冊封。當然,蕞爾小邦的國王一高興,想麵謝聖恩,鄭和幹脆把他們接來,下一次出洋時,再把他們送回。這樣一來一往有接有送的,我們與南洋諸邦就很有些走親戚的意思了。這是中國傳統政治倫理化一個典型吧?遺憾的是,鄭和航海結束之後,諸多小國就再也不跟大明來往了。

3.也不能說鄭和下西洋沒一點好處,那樣太對不起花去的金銀了。首先,周邊小國都知道了世界上有一個大明政府。大明,成為周邊小國臣民深切向往的發達國家。其次,皇家後花園多了各個蕞爾小邦進貢來的各種畜生及鳥類,當然還有奇花異石。皇家除了自己消受外,還用來給官員們做福利與工資發放。第三,大明政府從上到下的政治虛榮心,一次一次地得到滿足。試舉例說明:1415年,麻林國獻一隻長頸鹿,整個政府官員包括皇上在內,集體亢奮得差點腦血栓,因為咱從沒見過長頸鹿這畜牲,就把它當作咱們想象中的吉祥動物——麒麟了!亢奮的結果,永樂皇上親自帶頭到奉天門,全體官員穿上朝服,排了幾裏的長隊,以最隆重的禮節歡迎長頸鹿,當然全大明都把這畜牲當作麒麟了。這種把戲,不亞於趙高的指鹿為馬,二世被趙高玩得神經恍惚,以為自己有毛病了,到上林苑修養去了。而朱棣與大明臣民,也有些恍惚——天子有至德之至,那麼上天就降下了至德之征,這真是以德治天下的碩果啊!

有關鄭和下西洋的評價,台灣林獻瑞先生的評價我覺得很中肯:“如果將鄭和所率領的這支當時全世界最強的船隊,拿來跟比他晚了80年才到東非的葡萄牙人達·伽馬相比,後者因為發現了歐亞新航線而改寫了歐亞曆史,前者在東非的活動卻似船過水無痕,沉寂了600年。”

船過水無痕,說得真好啊。按我的看法,鄭和下西洋的意思非常簡單:朱棣奪了侄兒建文帝的皇位,新生的政權一建立,新的統治者馬上考慮的是新政權的合法性與道德性等政治問題。內部當然有人不服,朱棣就殺唄。方孝孺不就被誅滅十族了嗎?如果周圍蕞爾小邦都前來朝貢,朱棣當然會非常高興的。奈何新政權建立後,周邊小國有些沉默。隻有朝鮮等少數幾個國家跟大明建交——恢複以往的朝貢關係。朝鮮沒有想到,它這一來,感動死朱棣了。除了對來使厚加賞賜外,還特派宦官黃儼前往朝鮮行賞。賞賜朝鮮國的禮物非常豐厚,計冠服一副,珠寶166顆,金事件一副共80個件,金條13條,絲織品16匹,《元史》《諸子全書》等書8部。另對王妃、王父皆有賞。朝鮮皇帝一看憑白無故地賞了這麼多寶物,嚇了一跳,說:“皇帝何以厚我至此極也?”黃儼回答說:“新登寶位,天下諸侯未有朝者。

獨朝鮮遣上相進賀,帝嘉其忠誠,是以厚之。”由此我們就能發現,鄭和下西洋的本意,應該是招貢。所謂的招貢,就是沿途耀“文”(不是武,大明沒這愛好,明太祖對此有專門遺詔,要求後代子孫不要征討一些周邊小夷國)揚“威”(這種威,更多的是經濟之威,有點樓上扔錢欲砸死人的嫌疑),勾引各小國下水,事實上朱棣也成功了。由於鄭和的有接有送,外邦爭相朝貢,像滿剌加等國,國王都親自來了。至於蘇祿國,竟然在1417年由三個國王帶隊,帶著老婆孩子一行340人的龐大代表團來了,在中國度過了22天的愉快時光。沒想到在歸國途中,東王竟病死了。東王葬於中國山東德州,東王長子回國繼承父位,東王妃及東王次子、三子竟然留下來守墓,再也不走了。清朝時期,其後裔幹脆申請加入了大清國籍,政府賜他們溫、安二姓,從此成為咱中華大家庭中的一支。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