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西方某些國家在走出封建社會的門檻時,之所以選擇了三權分立的政體,乃是基於這樣一個前提:人性是惡的,不相信某一個政黨,也不相信人民,將權力交給一個機構或一群人,隻會導致完全的暴政,有多大的權力,就有多大的暴政,對掌握權力的人,應該深懷戒心。而中國封建社會卻永遠不會自動地走到這一步,卻恰恰相反,所有製度建設,都基於人性善這一前提,把希望寄托到讀書人的忠孝賢良,寄托到帝王的英明決斷。這種寄托,導致對專製製度與官僚體製溫情的默許與浪漫的幻想,而貪汙,又是專製與官僚體製下的必然伴隨物。
【三】社會的原因
一般的看法是,中國社會是一個不道德的社會,但是組成分子,每一個人都可能是道德的。也就是說,道德的人構成了不道德的社會。
這種不道德的社會中,最常見的形式是“不道德的家族主義”。西方學者認為,不道德的家族主義會引起腐敗,促使人們偏離普世主義和行善的規範。也有人從另一方麵說,中國人隻講私德,不講公德。也就是說在他自己的親友圈裏,在他的私人圈子裏,他是道德的,守信的,頗富人情味的;可一旦越出了這個圈子,他就可能不道德,不守信,甚至沒有人情味。比如一個人對朋友慷慨大方,於私,他可能是個很好的朋友;但是於公,他卻不是個合格的公民,因為這哥們兒老在偷稅漏稅。
試舉一個例子,韓信當年落魄時,曾受一漂母飯恩,發達後,韓信給漂母送去千金。打一個比方,如果這漂母是個生意人,或者是個包工頭,韓信肯定會給她拉點活兒的。
不信看胡雪岩,當錢莊夥計時,挪銀五百兩給落魄士人王有齡,王用這些銀子進京活動,一活動,就任了浙江省的糧台總辦,從此與胡雪岩官商勾結,胡的紅頂商人生涯從此起步。王死後,左宗棠本想查辦胡,可兩人一見鍾情,竟成了好友。就連罵胡“確係壞種”的李鴻章後來也改變了看法,認為胡“救災恤鄰,慷慨好義”“為近時所罕見”,甚至要求政府準許“賞給匾額一方”,以資鼓勵。
中國諺語雲: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又雲:解衣衣我,推食食我,死人之事。太可怕了,一衣一飯之恩,需要的時候,就要為恩人奉獻自己的性命了。
舉一個例子,常勝將軍吳起曾經為一個士兵親吸毒瘡口上的膿汁,你會覺得吳起愛兵如愛子。可是那士兵的娘卻不這麼看,聽說這事後就開始哭,哭得死去活來。別人勸她:你兒子遇到了這麼好的將軍,你應該引以為榮才是,何以失聲痛哭?老太太說:你們有所不知。我兒子的父親,當年也曾由吳起將軍親自吸吮過膿汁,不久出戰,想對將軍的恩情有所報答,奮力抗敵,有進無退,終於戰死了。如今吳起將軍又這樣對我兒子,我兒子肯定活不長了,我是為我兒子哭的呀!
大家明白了吧?中國社會,人情最重,還不起的。我這人老是不願意對人太好,就是怕大家都掂著腦袋來跟我交朋友,那我不是要人家的命嗎?叫我如何承受?所以說,如果我對你不是太好,那正是對你友好的真正標誌。
總之,中國人身處的環境,是一張人情親情鄉情友情之網,沒有一定的定力,你是擺脫不掉的。
也許正由於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最高統治者才慫恿出一個所謂的大義滅親思想,大義滅親大約來源於孔子。當春秋時晉國的叔向為自己的異母弟——貪官羊舌鮒定罪時,遠在魯國的孔子聽了,讚揚說:治國製刑,不隱於親!這一點,恰於西方相反,西方社會沒有人情,但法律卻基於人性之常情,認為親人必袒護親人,所以,西方社會不倡導大義滅親,法律裏便也沒有包庇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