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中國文化中國女人 (2)(3 / 3)

女孩子不需要聰明,更不需要才華,笨笨的反而好。聰明至少要裝傻,不笨也得裝笨,比如花襲人與寶釵。可惜的是,有些女孩子,本來傻得可以,卻要裝聰明,本來笨得要命,卻要裝作不笨,比如晴雯與黛玉。如此,她們的命運就很不一樣了。

女子嫁人之前要守的婦德比較簡單。一是孝親,二是持家。所謂的孝親,《女論語》交待:女子在堂,敬重爹娘。每每早起,先問安康。寒則烘火,熱則扇涼。饑則進食,渴則進湯。所謂的持家,《禮記·內則》教導:女子10歲學紡織,操持家務等。司馬光在其《居家雜儀》中把這項工作往前提了一下,要求女子:六歲時習女紅之小者,十歲後習女紅之大者。所謂的女紅,主要指各種家務活,後世主指刺繡等巧線活。我覺得這麼偉大的人物,還時不時地操心小女人之女紅,對於一個日理萬機的宰相來說,也真不容易啊。

為人妻之後要守的婦禮

【一】三從四德之禮

《禮記》首先確立了婦女“三從”的理論基礎:“婦人,從人者也,幼從父兄,嫁從夫,夫死從子。”《孔子家語》交待:“女子順男子之教,而長其禮者也,是故無專製之義而有三從之道。”如此,就確立了女人的從屬地位。班昭則猶如現在的輿論權威,對四德作了具體的發揮與解釋:其一,婦德——不需要才能出眾。幽嫻貞靜,守節整齊,行已有恥,動靜有法。其二,婦言——不必利言善辯。擇詞而說,不道惡語,時然後言,不厭於人。其三,婦容——不必顏色美麗。洗淨塵穢,服飾鮮潔,沐浴以時,身不垢辱。其四,婦功——不必工巧過人。專心紡織,不好嬉笑,潔齊酒食,而奉賓客。

【二】夫死無再嫁之禮

上古時代,禮製即要求女人從一而終,比如《禮記·郊特牲》規定:一與之齊,終身不改,故夫死不嫁。但這隻是道德要求,猶如政府號召我們排隊上車,我們要是愣不排,那政府也拿我們沒辦法。春秋時期,女人改嫁尚是自由的,比如孔子的兒媳婦,伯魚的妻,也就是子思的娘,不但改嫁,而且走的是涉外婚姻,嫁衛國去了。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前對其妻說:待我二十五年不來而後嫁。雖然二十五年的等待有點長,但是能如此許諾的,也不愧為偉丈夫了。到了秦朝,改嫁就沒有恁自由了,生了兒子的寡婦不得再嫁,《史記·秦始皇本紀》裏雲:“有子改嫁,倍死不貞。”漢代老儒董仲舒《春秋繁零》中言:“夫死無男,有改嫁之道也。”老董如果還算有點人味的話,那班昭就沒了,曰:

夫有再娶之義,婦無再嫁之禮。故曰夫者天也,天固不可逃,夫固不可違,行違神祇,天則罰之。禮義有衍,夫則薄之。故事夫如事天。與孝子事父,忠臣事主同也。

看看小聖人這話,說得多精彩。女人事夫,猶如忠臣事主。無獨有偶,何清漣女士在其文章《中國婦女地位變化的社會環境分析》中提到20世紀80年代北大外語係一個女生的豪言壯語:為丈夫補襪子的妻子,她的價值絕對不亞於一個女總統!讀到這個細節,我以為班聖人她複活了呢。

不過,中國的道德似乎向來隻對傻瓜有效,據《中華新報》載,1918年,北京尚有一姓唐的婦人在丈夫死後98天內,先後投水、絕食、服毒九次尋死殉夫,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獲得成功。如果說這事兒是愛情鬧的,那還會成為千古美談,問題是,女人把這當做自己的最高道德境界了。另外,我懷疑,道德更多的是上對下扯的幌子,上層人士可能根本不當回事兒,比如,漢武帝的祖母嫁過三回,蔡文姬也是三回,至於漢代名相陳平,則是自己妻子的第六任男人了。再比如,東漢光武帝的姐姐剛做了寡婦,就看中了朝中大臣宋弘,央求弟弟劉秀給自己拉拉,沒想到宋弘像頭倔牛,拉不過來,說: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拒絕了。皇姐帶頭當第三者,插足別人家庭,百姓要是學會了,那還了得?至於唐宮室,公主改嫁的就不少,太平公主即是一例。南朝宋之山陰公主,更是跟哥哥討價還價:你女人數千,緣何我隻有一個男人?其哥一聽,不好意思了,一下子給妹妹批發三十個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