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牽動著全國各界數千萬人利益的是中國第一次全國性的工資改革。6月16日,國務院通過《關於工資改革的決定》。它奠定了此後中國長達30年之久的勞動工資製度的基礎,對新中國“吏製”產生了深刻影響。從此“級別”成為中國除農民以外各類社會人群政治經濟生活排序的重要標準。
新中國成立之初,供給製與工資製並存。至1955年,國內經濟形勢繼續好轉,新一輪工資改革也應運出台。國家決定先行在國家機關及所屬事業單位廢除工資分,改行貨幣工資製。從而拉開全國工資改革的序幕。
毛澤東住中南海的房子也要按規定交付房租。1955年實行工資製後,毛澤東的家庭開支主要為9項,其中主食450元;副食120元;日用開銷33元。這一標準一直持續到1968年,日用開銷才增長至92.96元。這種生活標準已經超出毛澤東(404.8元)和江青(243元)工資的總和。說明毛澤東的家庭和中國普通百姓的家庭一樣,工資收入主要用來糊口,吃飯占家庭支出的絕大部分。(《建國初全國工資等級無統一體係 吃頓西餐兩塊》,2007年9月30日《新聞午報》)
該文還記載,這次工資改革,建立了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等幾大類分配製度,其中黨政機關實行職務等級工資製,把幹部分為30個行政級;企業工人分為8個(個別工種為7個)技術等級,專業人員,如工程技術人員、教師、醫務工作者、文藝工作者也都相應有了自己的等級係列。且各係列之間大致可以互相換算,如文藝一級相當於行政8級;高教8級相當於行政17級等。
與此同時,依據各地的自然條件、物價和生活費用水平、交通以及工資狀況,並適當照顧重點發展地區和生活條件艱苦地區,將全國分為11類工資區。規定以一類地區為基準,每高一類,工資標準增加3%(如浙江屬二類地區、安徽屬三類地區、北京屬六類地區、上海屬八類地區、廣東屬十類地區、青海屬十一類地區等)。工資區類別越高,工資標準越高。
定級標準采用一職數級、等級線上下交叉的做法,依據職務,參考德、才和資曆進行評定。大致為正部級3~5級,如當時茅盾是文化部長,定4級;副部級5~8級,周揚當時是中宣部副部長兼文化部副部長,定6級;正局級8~10級;副局級9~12級,等等。定多少級拿多少工資。最高工資與最低工資之間的比例,約為21:1,全員工資水平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
當時的知識界、文化界,也都願意“收名定價”於此次定級,如梅蘭芳,定級前的保留工資為1100元,卻甘願評為文藝一級,隻拿336元。關肅霜評級時,自請評為文藝2級,工資從800元直降到約280元。實行工資製後,作家可以在文藝級與行政級之間自由選擇。如果選擇文藝級,比行政級工資高,但有不少人卻選擇了行政級。
這除了當時“克己”的時代氛圍所致外,還有一個原因,即選擇行政級別以按級別看文件、聽報告,甚至決定能否訂閱《參考消息》,以及享有高幹醫療待遇,等等。如趙樹理,是行政10級,209.9元,而他同時可以評文藝2級,可拿約280元,趙樹理選擇了行政級。
這次評級,像冰心、張天翼、周立波、艾青等一批作家,都被評為文藝一級。大學教授在此之前其實都有級別,但同樣重視此次評級。陳寅恪、梁思成、馮友蘭、季羨林、鍾敬文等被評為一級。全國當時共評出一級教授56名,評審極為嚴格,有的全省隻有一個一級教授,有的省一個都沒有。而如吳宓、陳子展、黃昆等各學科“泰鬥”級學者,僅評為2級教授。
季羨林是一級教授,每月工資345元,加上中科院學部委員的津貼100元,共445元。而吃一次莫斯科餐廳,為1.5~2元,湯菜俱全,有黃油麵包,還有一杯啤酒。
50年代是純真的年代,簡樸的物質生活,伴隨著革命的激情和火熱的理想。但更革命、更火熱的生活,卻是在60年代。不過國家和人民也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