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剛成立時,人們的服裝還保留著民國時期的樣式。城市市民一般穿側麵開襟的長袍,婦女穿旗袍。農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對襟短衣、長褲,婦女穿左邊開襟的短衫、長褲,有的還穿一條長裙。衣服麵料多是機織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還時行西裝和中山裝。
50年代以後,穿衣打扮與革命緊緊聯係在一起。西裝和旗袍漸漸地被看作資產階級情調,在人們的生活中逐漸消失了幾十年。男人開始以中山裝為主裝,不再穿長袍馬褂;女人穿的是對襟襖,不再“裹足不前”。特別是中山裝,成為中國最莊重也最為普通的服裝。
初期的中山裝上衣的紐扣很多,四個口袋平平整整,但樣式過於呆板正統,缺乏創新。
那時擁有一套毛料中山裝是令人羨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裝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兩支鋼筆,則是有知識、有文化的象征。
後來,受革命的感召和對共產黨幹部的崇敬,中山裝引起一些青年學生的追捧,有人根據中山裝的特點,設計出了款式更簡潔、明快的“人民裝”、“青年裝”和“學生裝”。
還有一種稍加改進的中山裝,就是將領口開大,翻領也由小變大,很受人們的歡迎。當時,共和國的領袖毛澤東就特別喜歡穿這一款式的中山裝。開國大典時,新中國的領導人第一次在天安門城樓上集體亮相,毛澤東和他身邊的領導人穿中山裝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矚目。以後,國外有人便將這一款式的中山裝稱作“毛式中山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