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1 / 2)

天階盤路,仙道釋儒,陰陽交替,萬物發育。

有詩雲: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峻極周以遠,層雲鬱冥冥。梁父亦有館,蒿裏亦有亭。幽岑延萬鬼,神房集百靈。長吟泰山側,慷慨激楚聲。

泰山前麓,西南之隅,有社首、蒿裏二山,社首山東,蒿裏山西,兩山連屬,統為一體。山上溝溝坎坎,或為戰壕,雜草叢生,一片淒涼。上個世紀,山上打過幾個硬仗。既有與日本鬼子的英勇抗戰,也有國共的殊死較量。夜深月靜,側耳傾聽,常有神鬼之嘯,令人膽戰心寒。

泰山治鬼,魂歸蒿裏,是為鬼城。無論賢達愚人,死後魂魄都聚集蒿裏山,再按善惡功過,判去天上,或是陰間。後來,蒿裏山的鬼魂越來越多,安置不下,向西分流,再造出一座豐都鬼城。

……

閑話休了,且說新曆千年,泰山天齊仁聖大帝做東,諸仙道聖尊接到通知,登臨泰山,參加道家千年峰會。

自從盤古他老人家仙逝之後,他的頭顱變成這座雄俊山脈,其主脈、支脈、餘脈涉十餘縣市。東西長200公裏,南北寬50公裏,十八盤1630級台階直上,成就五嶽之尊。但見:山上多鬆柏,莊嚴、巍峨、蔥鬱。山間多溪泉,靈秀而纏綿。縹緲變幻的雲霧,又使泰山添幾分神秘與深奧。

近聞人間國運昌隆,物埠民豐,有著天下第一山美譽的泰山,以其磅礴之勢,吸引著無數人的腳步,來此觀光遊覽的客人驟增,一年竟達四、五百萬人次。這次道家千年峰會在泰山召開,適逢人間五月,春陽開放,眾仙道聖尊自然怡情勃發。

泰山大帝準備了何首烏、四葉參、黃精、紫草諸多泰山特產,每一位與會者都有一份。會議的日程安排更是妥當,不但有泰山特色小吃,還有兩日的觀光旅程呢。

道家千年峰會的準備工作緊鑼密鼓地進行。

忽有社首小神來報:“山下來了一對夫婦,拜求子嗣。”

泰山大帝揮一揮手,說:“叫他們改日再來。”泰山大帝忙得不可開交,哪有功夫理會這一對夫婦。

“這對夫婦倔強得很,不肯離去。”

身為玉女大仙的碧霞元君聽了,應道:“我去瞧一瞧。”

元君為眾生造福如其願,貧者願富,疾者願安,耕者願歲,賈者願息,祈生者願年,未子者願嗣,子為親願,弟為兄願,親戚交厚,靡不相交願,而神亦靡誠弗應,深受百姓愛戴。

泰山大帝揮一揮手,任其去了。這本來就是她的職責。

這對來自琅琊的拜求子嗣的夫婦,男的叫蘇丙坤,女的叫楊慧慧,婚後五年,未有子嗣。家中**織產堆積過億,無人傳承,十分著急。

碧霞元君查了福碌簿,發現這一對夫婦命理並無子嗣,無以相送,欲待離去,隻因香燭鼎旺,言辭懇切,動了惻隱之心,拉過社首小神,道:“你去頂一頂,還了這對夫婦的心願吧。”

“可是,眾仙尊陸續來了,怕忙不開——”

“不差你一個,你就去吧。”

社首山因鑿毀取石,神山從此消失,社首小神自此賦閑,樂得去人間走一趟,尋個消遣。於是縱身一躍,人間一聲長啼,一個新的生命誕生了。

不說蘇丙坤夫婦子貴庚福,且說道家千年峰會如期召開。由於這個大會一千年才開一次,故十分隆重。各位仙尊自封神和西遊之後,很少聚在一起,如今見了麵,免不了敘說舊情。有仙尊提及時下網文界的幾位大神,其著作之中又涉及到了誰誰,露了臉麵。也有的仙尊不屑一顧,認為那些憑空想象的東西不值一提,不上也罷。

最後,大家還是推崇金庸大俠。隻不過金大俠沒把泰山派發揚光大,弄得泰山大帝很沒光彩。

“不是有一個東靈道長嗎?”

“泰山是黃河流域古代文化的發祥地,底蘊深厚,豈是可以戲說的。金大俠是懂得泰山的,斷不會胡亂下筆。即便他不寫泰山,泰山亦是人神之尊。”

這話有道理。

泰山大帝見各位仙尊的話題離了道兒,便叫執事小神將峰會的議題人手一份,發了下去。眾仙尊這才正襟危坐,仔細閱讀起峰會的討論綱要。其中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自不必說。

隻說會議餐,每頓都是豆腐宴,漸漸地膩歪。所謂豆腐宴,就是白菜、豆腐和水,並稱“泰山三美”。聽名字不錯,乍吃一頓也還可以,要是頓頓吃,就寡淡無味了。

泰山大帝說:“人間曆代帝王來泰山,均食素齋,潔身養性,以示虔誠。”

眾位仙尊說:“我等已化作仙身,無需素齋警示,可以換換樣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