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反應〉第二(1 / 2)

〔聽,言之道,或有不合,必反以難之。彼因難以更思,必有以應也。〕古之大化者,乃與無形俱生,〔大化者,謂古之聖人以大道化物也。無形者,道也。動必由道,故曰:無形俱生也。〕反以觀往,覆以驗今;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

〔言大化聖人,稽眾舍己,舉事重慎,反覆詳驗。欲以知來,先以觀往;欲以知今,先以考古;欲以知彼,先度於己。故能舉無遺策,動必成功。〕動靜虛實之理,不合來今,反古而求之。

〔動靜由行止也,虛實由真偽也。其理不合於今,反求於古者也。〕事有反而得覆者,聖人之意也。

〔事有不合,反而求彼,翻得覆會於此。成此在於考彼,契今由於求古,斯聖人之意也。〕不可不察,〔不審則失之於幾,故不可不察。〕人言者,動也;己默者,靜也。因其言,聽其辭:

〔以靜觀動,則所見審;因言觀辭,則所得明。〕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應必出。

〔謂言者或不合於理,未可即斥,但反而難之,使自求之,則契理之應,怡然自出。〕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觀其次。

〔應理既出,故能言有象、事有比。前事既有象比,更當觀其次,令得自盡。象謂法象,比謂比例。〕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辭也。以無形求有聲,〔理在玄微,故無形也。無言則不彰,故以無形求有聲,聲即言也。比謂比類也。〕其釣語合事,得人實也。

〔得魚在於投餌,得語在於發端;發端則語應,投餌則魚來。故曰:釣語,語則事合;故曰合事;明試在於敷言,故曰:得人實也。〕其張罝網而取獸也。多張其會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釣人之網也。

〔張網而司之,彼獸自得,道合其事,彼理自出,理既彰,聖賢斯辨,雖欲自隱,其道無由,故曰:釣人之網也。〕常持其網驅之,其言無比,乃為之變。

〔持釣人之網,驅令就職事也。或乖彼,遂不言無比,如此則為之變常易網,更有以勇之者矣。〕以象動之,以報其心;見其情,隨而牧之。

〔此言其變也。報,猶合也。謂更開法象以動之,既合其心,其情可見。因隨其情而牧養也。〕己反往,彼覆來,言有象比,因而定基。

〔己反往以求彼,彼必覆來而就職,則奇策必申,故言有象比,則口無擇言,故可定邦家之基矣。〕重之襲之,反之覆之,萬事不失其辭。

〔謂象比之言,既可以定基。然後重之、襲之、反覆之,皆謂再三詳審,不容謬妄。故能萬事允愜,無複失其辭者也。〕聖人所誘愚智事皆不疑,〔聖人誘愚,則閉藏之,以知其誠;誘智則撥動之,以盡其情。鹹得其實,故事皆不疑也。〕古善反聽者,乃變鬼神以得其情。

〔言善反聽者,乃坐忘遺鑒,不思玄覽,故能變鬼神以得其情,洞幽微而宴夫會,鬼神本密,今則不能,故曰:變也。〕其變當也,而牧之審也。

〔言既變而當理,然後牧之道審也。〕牧之不審,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審。

〔情明在於審牧,故不審則不明;審基在於情明,故不明則不審。〕變象比,必有反辭,以還聽之。

〔謂言者於象比有變,必有反辭以難之,令其先說,我乃還靜以聽之。〕欲聞其聲,反默;欲張,反瞼;欲高,反下;欲取,反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