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在遵義德隆望尊之耆老幸必達老先生處得以觀趙氏婆媳三人之詩集(華璿之詩已散佚,僅於《續遵義府誌》卷二十四列傳七中得六首),讀之先是感動,既而則是驚歎,在遵義沙灘文學的影響下,在那些不被人們關注之一隅,竟然有如此精美的女性詩歌。鄭淑昭為鄭珍之女,家學影響自不必說,當她嫁入趙家後,繁重的家務農活也未能消解她對詩歌的喜愛,除了自己於勞作之餘的寫作外,她將詩歌的種子帶進了趙家,趙氏一門之閨媛,在詩歌這塊園地中用心智和情感辛勤地耕耘,結出了豐碩的果實。讓人感慨的是,她們中有的人在嫁進趙家之前隻是鄉村富戶小女子,隻是初通文墨,但來到這個氤氳著文學氣氛的家庭與才子為妻為妾後,她們受文學的熏染再加上自己的孜孜矻矻的研習而最終都成了頗有才華的詩人。作為生活於偏狹鄉野的女人,她們的詩雖無經邦濟世的韜略,也無經天緯地的豪壯,更無波瀾壯闊的宏偉,但卻有女人的細膩溫婉,有為人妻為人母的切切深情。盡管遵義遠離中原主流文化,但是從這些女子的詩歌中仍然能看到中華文化對她們的浸潤。她們不是文人,她們隻是家庭中賢良的女人,因此,她們沒有儒家“三不朽”價值觀功利性的困擾,她們隻是在用淳樸善良的心去經營自己情感寄托的詩歌,因此她們的詩歌給人們帶來的是很純粹的審美。我一直想將遵義地方文化中的這一奇葩介紹給遵義的人甚至更遠方的人,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她們,進而了解地方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本書將要付梓之時,我覺得是了卻了自己的一個心願。
在此,我要對欣然為此書作序作評並對我的努力予以充分肯定的王曉衛教授、王剛教授表示最誠摯的謝意。對為此書進行排版的楊義老師表示最真誠的感謝!
岑玲
2011年2月於彙川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