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的曆朝曆代的能人異士都注意到這首朝代歌。
雖然說皇家秘史,但是誰家沒有幾個年紀大的老人家。
口口相傳,前朝什麼名號大都知道一些。
已經有聰明人猜測道這是天空上仙人的預警。
“居然要改朝換代如此多嗎?”
“倒是不知道這些朝代為何而亡。”
史書終究屬於皇家秘史,即使已經改朝換代,也不會把這種東西擺到明麵上給人觀看
皇室威嚴,不容侵犯!
漢朝。
司馬遷驚異的看向天空中提到的史記,這不正是自己編譯之作嗎?
天上仙人果真無所不知嗎!?
不過,曆史,自己本以為漢朝能延綿千年,這首朝代歌。
往後居然有那麼多朝代嗎?
鄴城。
“三分魏蜀吳嗎?看來我最終還是沒能一統天下。”
營帳內的曹操自言自語道,不過這其中是出了什麼問題?
北軍兵強馬壯,人數又為最眾,為何沒能兵敗孫權劉備?
魏蜀吳之後,這個兩晉又是從哪冒出來的?
曹操在帳中沉思,並且親自提筆,筆走龍蛇,記下這首朝代歌。
郭嘉在一旁搖著扇子說:“主公,這天上人所說,似為預示,或許這正是我們的機會。”
曹操收筆,“奉孝,我從未想過,我們不能一統天下。”
諸葛亮、周瑜也在各自的駐地看著天空上的水鏡心中計算著什麼。
周瑜麵色沉吟之時,有一國色天香的女子在旁邊輕聲開口:
“周郎莫憂。”
周瑜這才抽出思緒,提筆寫下天上女子提到的一些關鍵詞語。
劉備也在營帳中詢問自己的軍師:“孔明先生怎麼看?”
“亮不敢妄斷,隻是這神跡似有未盡之語。”諸葛亮答道。
不管這些人心中有如何想法,正在直播的後瑾卻沒有受到一點影響,她繼續開口講解道:
【戰國前期的糧食多為粟,折成今量畝產粟大約205.8市斤。
而戰國後期畝產粟合今量畝產247市斤。
戰國時代是“菽粟”並提的時代,因此,在計算產量時還必須注意到戰國時代“菽”的比例。五口之家種大豆25畝,占25%。假定大豆畝產為粟畝產的一半,即一石半,折合今市製為畝產123.5斤。
漢代畝產粟折合今市製畝產281斤;漢代粟豆平均畝產折合今市製畝產264斤。
到這裏都是粟的主場,大家可能會有些奇怪,不是在說水稻嗎,怎麼突然說到了“粟”?
其實粟就是水稻的前身。
從原始農業時代中期“粟”就居於糧作的首位。】
後瑾一邊打開下一張粟的圖片一邊繼續開口解釋道【粟,是禾本科狗尾草屬草本植物。粟植物體細弱矮小;圓錐花序呈圓柱形;小穗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黃色,小枝不延伸;花果期六月至十月。
《春秋說題辭》上寫過:“西及金所立,米為陽之精。”故“西”字合“米”字為粟。
說起粟,大家可能不太認識,但是粟的前身你們一定認識。】
後瑾笑了笑,賣了關子,然後揭曉謎底:【最早的粟是大家常見的狗尾巴草。
而粟的曆史占了水稻半邊天,唐代以前,粟一直是中國北方民眾的主食之一,通稱“穀子”或“小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