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有一定文化修養的中國人,對莊周都不是一無所知,隻是由於政治的和文化的偏見,給這位古代智者、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蒙上了一層灰色迷霧,便難識廬山真麵目了。加上所處時代久遠,可靠史料極有限,雖然已有眾多專家做了極為有益的研究,要將這位為後來爭論不休的先賢形象地再現給讀者,無疑困難重重。好在讀者並不要求"還原莊周",隻求"逼近莊周",自然又給了作者不少便利。花了一年三個月時間,完成了書稿的寫作,終於可以長長地舒一口氣了。至於此書的長長短短,隻好留給讀者去言說和評判了。
盡管如此,完成這本書,並非一帆風順。完稿以後,被我的第一位讀者王敢鳳女士告知:要好好修改。就是說,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我知道這話的分量有多重。她不是評論家,但她的直覺非常準,已為許多往事所證實。要她讀了比較滿意才公之於眾,已成為我創作的習慣。研究莊學學者不少,但誰又有工夫細讀這麼長長的一本?即使有,又未必是我熟識的人。隻能找變通的辦法,還是求助於書。
但是,我要的這本書網上買不到,也沒有電子文本下載,我想到了貴州省圖書館地方文獻部陳琳主任。陳主任非常支持,及時查了本省各大圖書館書目,沒有;又找了幾家外地圖書館,最後,在湖北省圖書館找到了。她是請朋友用快件郵遞來的。陳主任收到這本書的時候,已是2011年春節長假頭一天下午臨近下班的時候。她高興地打電話告訴我:"書已經到我手上,如何交給你?"她怕放假幾天,誤了我的事,就在當天下班的時候,送到我的手裏。
這本書給了我勇氣和信心,我衷心地感謝這位關心讀者,為讀者排憂解難的曆史文獻部主任,她說:"能為讀者做點事,我很高興。"話很平常,卻讓我感動。
再一位是攝影家潘曉娟,她和常江教授一起,專門為我們拍了照,一次一次拍攝,不厭其煩,為這本書的麵世盡了一份力。
2009年,出版了論著《解讀王陽明》和長篇曆史小說《王陽明》(修訂本)以後,我和巴蜀書社資深編審何銳先生(也是論著《解讀王陽明》和長篇曆史小說《王陽明》(修訂本)責編)說了我準備寫長篇曆史小說《莊周》的想法,得到他熱情的幫助和鼓勵,不久,郵寄一本方勇先生的大著《莊學史略》給我,期望我寫出讀者滿意的作品。如此關愛作者的編輯家,實在難得。古典文字研究家、貴陽學院教授張清河也給了我許多幫助,於此,一並致以深深的謝意!
寫罷長篇曆史小說《莊周》,我進一步理解莊周了。如有可能,還想寫一本《莊周今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