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結語:劉邦用人經驗總結(1 / 3)

劉邦的成功毫無疑問跟他的用人技巧有關係,著名學者易中天曾總結劉邦用人的八大特點:

一、知人善任。每個人才都有自身的特點,要發揮他們最大的潛力,最好是將人才放在合適的崗位上,這就相當於打仗中的陣型,陣型不對作戰效率就不高。知人善任方麵,劉邦確實可以算得上是一個典範,他旗下的那些人才都能做到各盡其才,蕭何負責後勤,張良負責參謀,韓信負責指揮,各就其位然後才能做到各盡所能。

善任的前提是要知人,你隻有了解屬下人才的性情和才能,才可以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但是光知別人還不夠,還要知自己,道家始祖老子認為自知之明是最大的智慧。一個領導首先要協調自己與人才的關係,其次才是協調人才與人才的關係,自知才能協調自己和人才的關係,知人才能協調人才和人才的關係,然後才能將他們安排在恰如其分的位置上,充分發揮集團的潛力。

劉邦做到了,所以他成為整個集團的核心和中樞,少了張良或者韓信,劉邦集團充其量算是缺胳膊少腿,但少了劉邦,集團的大腦都不存在了。一個好的領導相當於集團的大腦,處於至關重要的位置,這是最傑出的人才也沒法相比的。一個二流的領導有可能能力非常強,事必躬親,但這樣的領導不是好領導,他沒有履行大腦的功能,隻履行手腳的功能,所以諸葛亮這種算不上好領導。

二、不拘一格用人才。不拘一格說起來輕鬆,做起來非常難,因為人活在社會裏,難免受各種各樣的偏見左右。劉邦的優勢就在於他頭腦裏沒那麼多條條框框,所以他用人相當自由,有能力你就上,既不考慮你出身,也不考慮你人品指數,這樣的領導人才自然喜歡。所以,在劉邦集團裏,三教九流販夫走卒應有盡有,很少有領導能做到這一點。

試想,如果劉邦要求人才是研究生畢業,像婁敬這樣的無名小卒恐怕連麵試的機會都沒有,何談能見到劉邦。如果劉邦要求人才品德良好,像陳平這種受金盜嫂的人怎麼可能得到重用?如果劉邦要求人才必須有多少多少年的工作經驗,做出了多少多少的業績,像韓信這種默默無聞,甚至狼狽到鑽別人胯下的人能有機會嗎?……劉邦沒有條條框框,所以韓信、陳平、婁敬這樣毫無背景、出身貧賤的人能得到重用,能夠發揮出巨大的才能。如果沒有劉邦,也許曆史上就不會有韓信、陳平這些人。

三、招降納叛。降叛給人二臣的感覺,所以那些降叛的人自尊心本來就非常脆弱,對這樣的人才劉邦如果很冷漠的話,顯然隻會讓他們更自卑,一自卑就無法發揮出潛力。幸好,劉邦對他們一視同仁,沒有絲毫的貶抑。韓信和陳平早先都是項羽的旗下,在項羽那裏得不到重用。劉邦沒有因為他們以前投靠項羽,故意給他們製造隔膜,反而拜韓信為大將軍,任命陳平為都尉。

招降納叛拿現在的話說有點類似挖牆腳,但劉邦沒有主動挖牆腳,是人才主動投靠他的。如果他沒有“有容乃大”的胸懷,人才怎麼會投靠他呢?他所以能招降納叛跟知人善任和不拘一格是分不開的。

四、不計前嫌。人跟人之間難免會發生摩擦,領導和人才之間更會因為種種問題而產生一些紛爭,如果一個領導心胸狹窄,處處計較的話,必然會無形中擠走更多的人才。所以說,不計前嫌對於領導來說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品質,隻有不計前嫌才能安定人心。與不計前嫌對立的姿態是秋後算賬,秋後算賬在中國人心裏是一個非常恐怖的詞語,這種管理方式肯定是得不償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