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史上最牛混混的發跡史(1 / 1)

在劉邦之前,還沒有平民當上皇帝的先例。

一個老百姓、一個草根能當上皇帝,這聽起來就像是神話,不過劉邦還真把這個神話變成了現實。我們不禁會好奇:劉邦究竟是怎樣一個人?他憑啥能打敗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成為天下共主?他發跡的路上是不是有什麼秘訣?

首先,我們說說劉邦到底是何方神聖。劉邦的出身非常微賤,跟我們大多數人一樣,都是草根,他小時候讀了幾年私塾,在當時算得上半個文化人。不過,讀書時劉邦不是個好學生,經常逃課,跟著同學一起胡鬧,也經常被先生打手掌,所以他一輩子看不起讀書人。

劉邦幸運的地方在於他長得比較帥,有帝王相,這在迷信的古代是個優勢。劉邦另一個奇特的地方是大腿上長了72顆痣,他很看重這個,因為他覺得這是老天給他的財富,說明他將來是幹大事的料。成年之前,劉邦一直都比較受家人寵愛,因為農村裏讀書人很少,劉邦在當地可算是個大學生,所以家裏人頗為他自豪。哪知道,劉邦雖然讀了幾年書,但成年後還不如兩個哥哥混得好,換句話說,他失業了。

失業還不算,他還經常到處蹭吃蹭喝,有點錢就去喝酒、嫖女人。這在農村是典型的敗家子,不幹活,坐吃山空,所以後來家人都不喜歡他。他的父親劉公甚至當麵罵他是無賴,他的嫂子趕他出門。劉邦變成了一個無家可歸的失業青年,在家人眼裏他是個糞土之牆,已經無藥可救了。

反正一無所有,劉邦寧可變成混混,也不願下地,他覺得下地是粗人的事。他一向崇拜信陵君,於是,便結交了一幫狐朋狗友,儼然當地的“黑社會團體”。現在的黑社會大多是一些強盜式的人物,但那時的黑社會講究一個“義”字,算得上盜亦有道。

在劉邦的發跡史中為何要強調“混”字?因為沒有“混”,劉邦就無法有後來的成就,正因為有這種和各色人等交往的經曆,才為後來劉邦知人善任積累了經驗。項羽缺乏底層社會的“混世經曆”,所以為人處世方麵遜色很多。劉邦在成為沛公之前,是個名副其實的混混;在成為沛公之後,他是個高級混混;在當上皇帝後,是個頂級混混。

第二個問題是:劉邦這樣一個貪圖享樂、好色無能的人為何最終能打敗戰神一般的項羽?楚漢爭霸的整個過程,劉邦就像一隻落水狗一樣被項羽追著打,看上去毫無還手之力。那他為何像個不倒翁一樣,最終反彈,在垓下大敗項羽?項羽又為何失敗了一次,就再也爬不起來?在楚漢爭霸中,除了人才還有什麼是決定劉項成敗的關鍵因素?本書通過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將劉邦過人之處層層剝析出來,讓讀者看到一個真實的劉邦。

第三個問題也是最關鍵的:劉邦發跡的路上有秘訣嗎?答案是肯定的,隻是這些秘訣非用心體會不能理解。一個混混最後能混到皇帝的寶座上算是達到成功的巔峰,如果他一路按部就班、遵循常規是不可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的。劉邦雖然是個混混,但決不是一個一般的混混,他混出了“道”。做混混的日子增長了他的生活閱曆,同時又培養了他灑脫、不拘小節的個性,之後和大人物交往的過程中增加了見識和手腕,最後一步步地走向了成功。

如果劉邦也像項羽一樣死要麵子的話,可能他一輩子都爬不起來。厚黑學大師李宗吾總結劉邦的成功經驗說了一句經典的話:臉皮厚至無形,心腸黑到無底。這是有道理的,但人生下來臉皮就那麼薄,要做到厚至無形是需要後天努力的,心腸黑到無底更是如此。我們在總結劉邦成功經驗的同時,也應盡量剔除他身上的那些糟粕。

本書結合時代特征,為你講述劉邦的發跡史,希望能通過劉邦這樣一個具有前瞻性的人物,為你解開環繞曆史人物的謎團,了解他們發跡背後的種種智慧和手腕,從而為工作和生活提供一些可資借鑒的經驗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