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英的實力創造大眾文化

在這本書裏,講述的是一個電視節慶活動,展示的是一群電視人組織創辦的大眾娛樂活動。我們彙編它,是因為這裏記錄了浙江廣電集團舉辦中國電視觀眾節的生動曆程和精彩瞬間以及他們對於推動和創新大眾文化的全新認知和不懈追求。

我們的電視,自誕生之日起就是被仰視的。它集國家政治、現代技術和精英文化於一體,登高遠播,淩空獨步,傳入千家萬戶,引來萬人空巷。作為一種新型文化,它的影響麵、滲透力和關注度是以往任何媒體所無法企及的。在相當一個時期,我們置身於這種居高臨下的精英文化之中,執著辛勞且樂此不疲,沉醉其間而陶然自得。

然而問題在於,電視其實是大眾傳媒,電視文化終究是大眾文化,以什麼樣的媒體姿態麵向大眾,以怎樣的文化創造來贏得大眾,成了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國電視必須回答、踐行的重要命題和職業使命。

基此,浙江廣電集團於2006年創辦了“中國·電視觀眾節”。觀眾節以“回報觀眾、回報社會”為宗旨,突出“參與、熱鬧、娛樂、開放”,注重活動創意的獨特性、活動主體的大眾性、活動形態的互動性、活動元素的娛樂性,每年都吸引上千萬觀眾的熱情參與,產生了廣泛的傳播效應,被廣大群眾譽為“觀眾的節日”、“文化的盛典”,被業界學者稱作“電視的榜樣”、“創新的範例”。

觀眾節已成功舉辦了三屆,其社會影響與日俱增。我認為,從很大程度上說,觀眾節的實踐意義和創新價值,就在於它實現了電視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的有機契合。

正是在觀眾節,我們變換了姿態,把觀眾作為參與主體,根據觀眾意願調整節目遴選標準和編播方式,使觀眾成為內容的創造者和傳播者,產生授受雙方的“自己人效應”,達到彼此的深度認同。

正是在觀眾節,我們營造了娛樂,不僅滿足觀眾對信息資訊的需求,更是提供開心放鬆的娛樂體驗,以多姿多彩的大型係列活動和特色文藝演播,廣泛吸引觀眾參與,點燃大眾娛樂激情,滿足現代人們快樂生活的精神訴求。

正是在觀眾節,我們創設了品牌,以精英的實力和底氣銳意創新、獨辟蹊徑,突出地域特色,彰顯自我個性,造就了人無我有、別具一格的原創品質和話語方式,在眾多電視活動中確立了浙江廣電的品牌標識和社會影響。

可以說,觀眾節是電視以精英團隊的能力和水平創造的一種大眾文化活動,是中國電視發展進程中具有創新意義的一次媒體文化實踐。

文化是人民大眾創造、由曆代英才提煉升華並賦予氣韻特質的。古往今來,多少優秀文化一旦與大眾契合,就會變得無比燦爛。煌煌《詩經》,通篇觀照世態人情、風俗民謠;滔滔《新樂府》,其間盡現縱橫阡陌、村女浣紗;巍巍唐詩宋詞,寫滿了征婦怨、英雄淚、“笑問客從何處來”;我們的趙樹理、艾青們,正是以新婚的“小二黑”和勤勞樸實的“大堰河”,擁抱了生養他們的土地和人民,融入了中華文化的璀璨星河。

社會越進步,經濟越發達,文化就越大眾,電視就越不能免俗。我們有什麼理由不擺正位置、不搞大眾文化呢?代表先進文化,就應該與時俱進“三貼近”;走進千家萬戶,就不能關起門來“自娛自樂”;引導輿論唱響主旋律,就必須遵循“導向金不換、收視硬道理”的至要準則。

傳播、推動和創新大眾文化需要精英的力量。沒有他們的青春激情和專業才華,就不會有“春晚”、“超女”和“喜羊羊”,就不會有異軍突起的“浙江衛視中國藍”。關鍵是要激發和強化古往今來、一脈相承的那種契合與創造,關鍵是要舍得個人的審美情趣、服從服務於大眾的文化取向,真正實現電視媒體“民本”理念及其主導價值的回歸與升華。唯此,我們的廣播電視就能紮根廣袤沃土而永葆蓬勃的青春生命,就能在深厚的根基上得到繁榮發展。

人民是文化藝術之母,觀眾是最好的大評委。“為觀眾辦節、讓觀眾滿意”,是我們舉辦觀眾節的口號,也是我們的目標和職責所在。我想,隻有當我們的節目得到廣大觀眾的認可、滿意和喜愛,我們的工作才算是成功的,廣播電視事業才有意義,文化的創新發展也才有希望。

在本書出版之際,寫下這些感想。是為序。

(序者係浙江廣播電視集團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