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附錄(4)(1 / 2)

塑料的革命

一場聲勢浩大的以石油和天然氣為基礎的革命,隨著1913年熱裂變的出現而出現,那就是石化產品革命。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是這一影響深遠的科學研究的孵化器。對石化產品的商業開發是在20世紀50年代。戰後經濟繁榮,需要大量便宜的原材料和中間產品。這場革命的最大成就就是塑料。

現代塑料替代了所有從早期文明以來就一直使用的最常用的原材料。它的廣泛推廣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塑料永遠地改變了城市和住宅的構建,改變了人類與周邊事物的關係。它使得生活中很多東西都便宜了很多,變得每個人都買得起。

首次從石油和天然氣中提取的世人最熟悉的塑料有PVC、聚苯乙烯和聚乙烯。它們在20世紀40年代後期才開始被用於商業。聚乙烯在1954年注冊專利,而不久,絕大多數的家居用品都開始用這種材料製造。在石油發展的黃金時代,大量廉價的石油使得塑料出現了極度的繁榮。

積極影響

回顧過去發生過的石油危機,也曾帶來積極的一麵,首先危機引發了世界能源市場長遠的結構性變化,迫使主要進口國積極尋找替代能源,開發節能技術。比如居高不下的汽油價格促使廠家推出更多高能效的汽車:1990年美國汽車每加侖汽油的平均行駛裏程較1973年增長了40%另一方麵刺激了非歐佩克國家石油產量的增長,提高生產率。歐佩克的份額已經從原來的80%逐步降低到目前的40%左右。但是由於產品的推陳出新、替代能源的發現往往需要相當長時間,因此高油價仍然是經濟增長的一大風險。

【案例二】俄烏“鬥氣”的來龍去脈

因烏克蘭石油天然氣公司未能與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就有關2009年天然氣價格和運輸過境費用問題達成協議,俄羅斯新年伊始便給烏克蘭“斷氣”。由於俄羅斯是歐盟最大的天然氣供應國,其供氣量的80%經由烏克蘭輸送,因此俄烏“鬥氣”可能直接導致歐盟國家“氣短”。

自2006年以來,每年1月1日俄烏都要爆發“天然氣大戰”。究其原因,一是雙方經濟利益發生衝突;二是兩國政治關係漸行漸遠,烏積極向北約靠攏直接威脅到了俄戰略安全。要使“天然氣大戰”偃旗息鼓,俄烏就必須設法解決兩國在經濟和政治方麵的深層矛盾。

烏有防範拒不妥協

俄烏“鬥氣”的直接原因是經濟糾紛,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麵:一是債務問題,即烏未及時全部償還對俄約21億美元的天然氣債務;其次是燃氣價格和過境費談判破裂,兩國不能就2009年俄出售給烏的天然氣價格及俄通過烏境內管道向歐洲輸送天然氣的過境費率問題達成一致。

由於烏已清償除滯納金外的2008年供氣費用,雙方矛盾主要集中在供氣價格和過境費用問題上。烏總統尤先科和總理季莫申科去年12月31日深夜發表聯合聲明,呼籲俄方繼續就供氣問題進行談判。聲明說,烏方認為2009年俄出售給烏的天然氣價格應該是每千立方米201美元,過境費率則不應低於每千立方米每百公裏2美元。但俄方要求把天然氣價格從2008年的每千立方米179.5美元提高到250美元,過境費率則維持在1.7美元的水平不變,在國際能源價格暴跌的情況下烏方無法接受這一報價。

對於此次“天然氣之爭”,烏做了較為充分的物質和心理準備。目前,烏地下儲氣庫中儲存了300多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其中約一半屬於烏克蘭。烏煤炭庫存量也比去年同期增加56%。與此同時,受國際金融風暴影響,烏冶金業、化工業和建材業等耗能大戶都處於半停產狀態,能源消耗量劇減。據專家估計,即使俄全麵停止對烏能源供應,烏至少也能支撐兩、三個月。

俄“斷氣”意在施壓

俄烏“鬥氣”既是經濟糾紛的結果,更是政治衝突的產物。俄給烏“斷氣”旨在對力圖加入北約的烏克蘭施壓,激化烏總統尤先科和烏總理季莫申科的矛盾,最大程度地瓦解烏“橙色革命”陣營。

俄總統梅德韋傑夫去年12月24日在接受俄電視台等媒體采訪時道出了俄采取強硬立場的原因。他說,俄“未必會忘記”烏方在格魯吉亞襲擊南奧塞梯時向格提供的幫助,特別是烏向格提供武器並派遣訓練有素的軍人,這些舉動損害了俄烏關係。

除在如何對待格魯吉亞問題上出現對立外,雙方在烏力圖加入北約及俄黑海艦隊駐烏克蘭塞瓦斯托波爾港租期問題上也分歧嚴重。就在去年12月19日,烏剛剛和美國簽署了戰略合作夥伴憲章,令俄感到了來自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的壓力。憲章規定,烏美兩國獨立、主權、領土完整和邊界不可侵犯是雙邊關係的共同原則,而烏加入“歐洲機構”是雙方戰略合作的重點。美國駐烏大使對此評論說,憲章的措辭表明烏將成為北約成員。此外,為對付俄黑海艦隊,美國還準備向烏提供數艘軍艦。對此,俄總理普京強調,如果烏加入北約,俄有權采取“應對措施”,理論上不排除將導彈瞄準烏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