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後記(1 / 1)

後記

2008年5月12日,這是一個舉國悲痛的日子,無數生命被掩埋在廢墟當中。作為一名從業多年的心理學工作者,不斷傳來的令人悲痛的消息促使我思考:在重大災難麵前,心理學可以做些什麼?於是在2008年5月12日當晚,緊急聯合一群心理學背景的專業人士,成立了提供災後心理支持的華老師(www.hualaoshi.com)項目。

大量的國內外災後心理幹預經驗表明,心理手冊是一個簡單易行的方法,幫助人們了解自己與身邊的朋友的情緒及異常心理行為。在緊急向災區派送了2萬份心理自助彩頁之後,來自災區一線的需求反映,他們非常需要一本係統地闡述如何麵對災難的心理學圖書。在翻閱國內外相關文獻庫之後,我非常遺憾地發現,國內目前還沒有一本站在災後人群角度撰寫的心理學圖書。為數不多的幾本PDST(創傷後應激障礙)專著,多是站在專業人士角度撰寫。大量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與複雜的操作流程,並不適用於災後人群。

正在抗震救災的關鍵時刻,具備高度社會責任感的安徽人民出版社主動與我們聯係,希望能與華老師網站合作,撰寫一本麵向災後人群的心理學圖書。在來自美國耶魯大學心理係、美國愛荷華大學、北大心理係、北師大心理係、首都師大心理係、浙江大學心理係等十多位心理學同行的支持之下,就有了這本呈現在大家目前的災後心理自助手冊。在整個圖書的出版過程中,得到了安徽人民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出版社不僅全體工作人員加班加點,使這本手冊能及時出版,而且通過安徽省紅十字會捐贈6萬冊給災區人民。

讓我尤為感動的是,該手冊的所有作者完全不計稿酬,他們的辛苦寫作僅僅是為了向災區人們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無論是身在美國,還是國內,不同研究取向的心理學家們聯合在一起,最終形成了一本獨具特色的圖書。請允許我列出這群熱心作者的名字,他們是:平俊麗(第一部分)、何吉波(第二部分第一章)、鄭思明(第二部分第二章)、高利蘋(第二部分第三章)、張斌與張曦(第二部分第四章)、朱丹(第二部分第五章)、劉洋與崔翔宇(第二部分第六章)、王治國與陽誌平(第三部分)、孫剛與張曦(附錄)。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中科院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副會長時勘博士對本書從提綱、大局等角度進行了指導,並發來了熱情洋溢的序言。正如時勘博士所言,我們每人邁出一小步,就能推動社會進步,特別是災難心理學發展的一大步。我們的行動已經證明:在災難麵前,心理學能做很多事!我希望在不久的未來,當國家與人民需要時,隨著紅十字會奔赴現場的,有一群專業的災後心理支持隊伍!不管是天災還是人禍,都有心理學的隊伍在行動!這個夢想,期待你我的共同努力!

在流淌著長江黃河的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發生了許許多多的磨難。然而,中國人民用他們的行動證明了自己的韌性與堅強。為了更好地幫助我們應對災難,在撰寫本書的時候,作者們的視野並不局限在地震,因此對於其他災難之後開展心理支持工作同樣有著重要的參考意義。在人類曆史上諸多重大災難之前,人們是如何度過的呢?作者們從心理學視野,給予我們一些新的啟發。

為了及時幫助災民,該手冊難免有一些不周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以便再版時得以改正。在華老師(www.hualaoshi.com)的官方網站,各位讀者可以及時下載到勘誤表。

最後,向地震遇難同胞表示最深切的哀悼,向奮戰在抗震救災第一線的人們表示最崇高的敬意!讓我們攜手共渡難關,中國加油!

陽誌平

2008.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