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一(1 / 2)

序一

時勘

目前,四川地區抗震救災工作進入了關鍵時期,不論是預防餘震,搶救傷員,還是對於賑災傷者的治療,以及救援人員的繁重工作,心理援助工作的重要性日顯突出。通過媒體報道,經常會看到前方記者一再呼籲國內的心理學人士立即參與到抗災救援行動中來。事實上,中國心理學界早在地震發生的第二天就已經行動起來,中國心理學會、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在這方麵已經開展了大量工作。截至到目前,全國已經發動了50支心理學隊伍奔赴前線,開展心理救援工作。

我這裏也要特別提到,一批在國內外從事心理學研究和學習的博士、碩士發起的“華老師災後心理支持誌願者團隊”,他們在短短的5天之內,聯絡到了來自耶魯大學心理係、UIUI大學心理係、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北大心理係、北師大心理係、首都師大心理係、浙江大學心理係等十多位心理學博士、碩士,聯合撰寫了《災後心理自助手冊》。雖然這本書為應急之作,但是,也完全遵循了科學性、客觀性和理論聯係實際的原則,可以為災區從事心理幹預和援助的專業人員提供可靠的幫助。

關於災後的心理幹預,在心理學長期的研究和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已經總結出很多臨床經驗,由於各種原因,國內這方麵的積累與國外、港台地區的研究和實踐經驗相比,還存在一些差距。在美國“九一一”事件之後,雖然也出現過短時間的慌亂,但沒有發生類似SARS事件中民眾的恐慌和過度搶購行為情況。問題在於,美國政府的決策除了有公開的蓋洛普民間調查機構的谘詢之外,專門為其政府提供決策谘詢的有著名的蘭德公司、ISR社會調查研究所,英國也有類似的戰略情報研究所。在這些機構中,心理學家占有相當大的比例。

目前,在災區的心理援助工作中,很多從事誌願者工作的人士,急切希望能第一時間到達現場,和其他救援人員一樣,為每一個受災群眾提供幫助。但心理幹預是一個要求很高的谘詢過程,需要充足的準備及接受必要的培訓,鑒於目前的特殊情況,我們想到編寫這本心理自助手冊,希望能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

與目前在災區出現的相關書籍相比較,我覺得這本手冊有如下特點:

第一,積極心理學導向。心理學進入21世紀之後,積極心理學運動的影響日益深遠。心理學家強調人性友好的一麵,關注人性的潛能。而本書在這方麵做了很大努力。圖書整體色調是給災民很溫暖、很貼心的感覺,出現了大量積極心理學的概念,如希望、抗逆力、信任、自我效能、內控等概念。雖然地震災害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傷痛,但是,麵向未來,我們更要看到光明,增強我們的信心。就像首日哀悼日在天安門廣場上,這些自發而來的群眾齊聲高喊的一樣,“中國加油,四川加油!”

第二,科學性融於通俗性之中。在文字方麵,首先考慮到普通受災群眾的閱讀習慣,避免了一些心理學理論圖書過於專業、術語過多的問題,為廣大讀者營造了一種心理學就在你身邊的親切氛圍,容易使人接受建議與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