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生代白堊紀末期時,開花植物已經占統治地位,動物中的大型恐龍也將近滅絕,就在此時出現了可能是鴞形目祖先的一種鳥類,發現於羅馬尼亞境內的上白堊紀淤積層中。它在1913年曾被鑒定為鵜鶘目的種類,但最近重新進行的研究結果表明,這個化石標本具有許多鴞形目鳥類的特征。如果這個新的見解可以成立,那麼它就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鴞形目鳥類的祖先。
此後,在北美洲的始新世地層中,發現了原鴞的化石,歸屬於原鴞科,計有5種。在法國的中新世地層中發現有草鴞的種類,在德國的中新世地層中曾見有角鴞屬的化石。雕鴞屬的化石發現於法國上始新世或下漸新世及中新世的地層中。林鴞屬的最早化石也見於德國和北美洲的中新世地層中。最早的耳鴞屬化石則在法國的上始新世或下漸新世被發現。
到距今300—1萬年前的第四紀更新世,氣候大大變冷,世界進入了冰川時期,但這一段時間寒冷的氣候並未完全籠罩全球,使地球變成一個大冰砣。實際上,很多地區並沒有遭受冰川的襲擊,即使受到影響的地區也是常常是冷暖交替的。這個地質年代階段的鳥類化石記錄明顯增多,共有46種鴞形目鳥類的化石在世界各地發現,鴟鴞科鳥類有40種,其中10種已經滅絕;草鴞科有6種,其中5種已經滅絕,而大部分種類都延續至今,說明這時鴞形目鳥類開始進行適應輻射,分化為大量的不同種,並且向全世界擴散。這個時期近代哺乳動物的多樣性已經確立,在新出現的草原和森林裏,出現了很多夜晚活動的小型獸類,於是,作為以它們為主要食物的鴞形目鳥類也就因此逐漸變成了夜行性的鳥類。
如何馴化獼猴
獼猴
獼猴的馴化也有很多學問,要求工作人員對它們的生活習性特別熟悉,還要勇於吃苦,並且有足夠的耐心,尤其是開始的時候,因為獼猴生性多疑,一見有人接近,就會呼啦一下子逃得無影無蹤。但是在深秋到初春這段時間,由於山上野果稀少,使貪吃的獼猴處於半饑餓狀態,成為人們投放食物,馴化野生群體的最佳時機。首先在掌握獼猴群體活動規律的基礎上,選擇獼猴最熟悉、最愛吃的食物,每天定時、定點地投放在它們經常活動的地方,直到它們被食物所引誘,每天來吃,形成習慣以後,工作人員便可以故意地站在稍遠的地方,即讓它們看見,又不至於驚動它們,最終使它們感覺到工作人員不僅對它們沒有任何威脅,而且是它們可以信賴的朋友。接下來就可以公開地進行投食了,每次在投食的同時給一個固定的信號,如吹哨子、大聲吆喝等等,從而建立起一種條件反射。這樣堅持一段時間,隻要發出信號,獼猴們便立即爭先恐後下來采食。然後在把喂養場地逐漸遷移到事先設計好的地方,便於觀察它們的行為和供有人們觀賞。在投食的過程中,工作人員可以逐漸地縮短與獼猴之間的距離,如果發現它們有警惕和害怕的情況,不能著急,更不能驚動它們,可以裝做若無其事的樣子,靜坐在一旁,這時個別膽大的就會走到工作人員的近處取食,而其他膽小的、神經質的也會隨後跟上來。這樣少則3個月,多則需要半年左右的時間,獼猴就敢於從飼養員手中取食了,而且敢於接近陌生人了。
馴化後的獼猴不但不懼怕和遊人們接近,而且還會從人們手中搶奪食物,或者讓遊人撫摸一下,使人和獼猴的接觸成為自然、和諧和充滿樂趣的活動。這些獼猴經常來回蹦跳著,用雙手往嘴裏拚命地塞著食物,把兩個頰囊裝得鼓鼓的,那種貪婪、匆忙、機警的神態,實在令人好笑。經過馴化的獼猴,可以集中起來供遊人觀賞、拍照,開展豐富多彩的旅遊活動,更重要的還在於可以讓研究人員仔細地觀察獼猴的生態習性和群體結構,這對於研究野生獼猴種群的保護、繁衍和合理利用,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現存最大的晰蜴
在印度尼西亞的一些小島上能發現科莫多巨蜥。這些小島最大的也不過長32千米,寬19千米。科莫多巨晰是一種巨大的晰蜴。成年雄性科莫多巨蜥大約有3米長,136千克重。
科莫多巨蜥生活在岩石或樹根之間的洞中。每天早晨,它們鑽出洞來覓食。它們的舌頭有分叉,能辨別氣味,不斷地吐進吐出。通常情況下,它們都盡量找那些已經死去的動物為食,但也會捕殺豬、羊、鹿等動物,還攻擊過一些獨行的小孩。
在一群科莫多巨蜥中,通常年長而且體形較大的優先進食。它們會用強壯的尾巴擊打年幼者,使之不能接近食物。科莫多巨蜥進食的狼吞虎咽,盡其食量而吃。有時吃得太多,以至於不得不歇上六七天來消化食物。
過去,人們為得到科莫多巨蜥的皮而將其捕殺,或是將它抓到動物園去展覽。現在,在科莫多島上的國家公園裏,它們被保護起來。
同許多蜥蜴一樣,科莫多巨蜥的舌頭既是味覺器官又是嗅覺器官。它的舌頭吐進吐出,正在搜尋空氣中腐屍的氣味。
科莫多島常年荒無人煙。後來,鬆巴哇蘇丹開始把罪犯流放到島上服刑。他們傳出令人害怕的消息:島上有巨型蜥蜴。但起初一直沒人相信。直到1912年,第一份關於科莫多巨蜥的學術報告才發表出來。
蟹類傳奇
螃蟹和蝦同屬節肢動物門,甲殼綱,十足類。膀蟹的體軀由頭部、胸部和腹部構成,頭部常與胸部愈合成頭胸部。行動器官為附肢。體被幾丁質外殼用以保護身體,大多數生活在水中,以鰓或皮膚表麵進行呼吸。蟹的腹部縮藏在胸部下麵(雄窄雌寬),通常稱為臍。甲殼綱動物是節肢動物中的一個龐大家族,全世界計有3萬多種,絕大多數生活於海洋之中,從潮間帶到深海均有分布。螃蟹的種類繁多,千姿百態,已發現的種類計有600多種,大部分可供食用。
在蟹類王國中,有的因個體大螯長而被人稱為霸道之王,有的因個體酷像曆史人物而得關公之名。也有許多個體大、肉厚實、產量高、經濟價值高,而成為開展人工養殖的重要對象,它們有梭子蟹、青蟹、日本蟳、饅頭蟹、圓趾蟹、巨螯蟹等。現在讓我們循著“橫行者”的腳印,走進蟹類王國,以觀其形狀識其特性。
招潮蟹
在熱帶沿海潮間帶區域常棲息著一種怪蟹,其雙眼長在長柄頂端,能俯視海灘,一遇危險,便把眼柄橫折人殼前端的凹糟,迅速逃入洞穴內。雌雄蟹形態各異,雄蟹的大螯一大一小、雌蟹的兩螯一般大。據說,當潮水將上漲時,它們會舉起豔麗的大螯以示歡迎,故名“招潮蟹”。兩隻雄招潮蟹常為爭奪雌蟹或洞穴而發生搏鬥,直到其中一隻失去一大螯逃走為止。
沙蟹
沙蟹在熱帶海區隨處可見,它們常在高潮線以上一米處的地方築穴,白天躲在洞穴內避熱,晚上出來覓食。其體色如沙,以利偽裝,其眼睛長在長長的眼柄上,猶如一副潛望鏡。遇敵則迅跑如飛,很難抓住它,隻有挖其洞才能捕捉之。蛙形蟹在熱帶海區的沙灘上生活的蛙形蟹,看起來活像一隻青蛙,常在海邊跳躍捕食。它把身體埋入泥沙中,隻露出一雙炯炯有神的雙眼觀察動靜,一旦發現獵物,便一躍而擒之。
關公蟹
關公蟹常棲於潮下帶,其頭胸甲的花紋,酷像我國京戲中關公的臉譜而得名。日本人見蟹殼上的圖紋好像哭泣的人臉,往往會想起有名的1185年平氏家族的慘敗,故它的又一名稱為“平家蟹”。這種蟹常用其步足抓住一塊石頭或一塊貝殼或一片海藻把身體加以偽裝,以利避敵。
蜘蛛蟹
蜘蛛蟹長相十分醜陋,可頭上總戴上兩朵“鮮花”。那花並不是鮮花而是一種海葵,蟹用海葵保護自己,蟹的爬行又給海葵捕食提供方便,生物學上稱這種現象為“共生”。
剪刀蟹 在青島的海邊,常可抓到一種螯足形似剪刀的蟹,其強大的螯足頗像一把剪刀,鋒利無比,小魚小蝦被其捕捉便一剪兩半。
遁形長臂蟹
遁形長臂蟹的身體雖小,可其螯足卻極長足是其身體的五倍,因此有長臂之稱。長臂螯足好似起重機的臂,活動自若,這對極長的大螯,對其捕食極為有利。
饅頭蟹
在熱帶海洋有許多形似饅頭的饅頭蟹,其頭胸甲近方形,活像饅頭而得名。但其形態卻很美,有豔麗的花紋。如追遙饅頭蟹、折饅頭蟹等。
日本栗蟹
在日本海有一種螃蟹,棲息於海麵下200米,因其形狀類似栗子包在多刺的栗殼裏而得名,叫日本栗蟹,該蟹由於有極好的自我保護措施點,別的動物不敢輕易冒犯,敵害少,故數量繁多。
巨螯蟹
產於日本海的巨螯蟹是世界上最大的螃蟹,其兩隻巨螯張開有4米長,頭胸甲寬40多厘米,每隻蟹可提取蟹肉5千克以上。它平時生活在深海,隻有春季才到淺海來繁殖,這時便是捕蟹的大好季節。
豆蟹
在淺海還有一類小型螃蟹,稱得上是螃蟹中的誅儒,又形似小豆,故稱為豆蟹。它們常與水母、海葵、貝類(牡頓、江瑤、扇貝、貽貝等)和棘皮動物共棲或寄生。豆蟹寄生在貝類,常損害貝類的鰓、外套膜、卵巢、消化腺等,使貝類動物消瘦,影響產量和貝的質量,可以說它們是貝類人工養殖的敵害。
南極出現臭氧洞
天空原來是完整的,怎麼會塌陷呢這一切還得從本世紀70年代說起。當時英國的科學家通過觀測首先發現,在地球南極上空的大氣層中,臭氧的含量開始逐漸減少,尤其在每年的9~10月(這時相當於南半球的春季)減少更為明顯。美國的“雲雨7號”衛星進一步探測表明,臭氧減少的區域位於南極上空,呈橢圓形,1985年已和美國整個國士麵積相似。這一切就好像天空塌陷了一塊似的,科學家把這個現象稱為南極臭氧洞。南極臭氧洞的發現使人們深感不安,它表明包圍在地球外的臭氧層已經處於危機之中。於是科學家在南極設立了研究中心,進一步研究臭氧層的破壞情況。1989年,科學家又赴北極進行考察研究,結果發現北極上空的臭氧層也已遭到嚴重破壞,但程度比南極要輕一些。
地下水位下降漏鬥是怎樣形成的
地下水
地下水需地表水體的不斷補充,而這種補充往往由於地質構造的原因,不是簡單的局部補充,一些地區的地下水要靠其他地區的地表水來補充。地下水的補給量與開采量達到平衡時,地下水位將維持穩定,不會產生水位下降漏鬥。當地下地質構造遭到破壞,切斷地下水補給來源或地下水開采量超過補給量時,就會形成地下水水位降落漏鬥。偶爾的、暫時的超量開采,地下水降落漏鬥會逐漸恢複。長時間的、大量的超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來不及恢複,地下水漏鬥會越來越大,帶來地麵下沉、水井報廢、地下水開采成本增加、工業和農業生產受到阻礙等一係列地質、生態和環境問題。此外,礦井開挖或地質變遷破壞了地下水隔水層,也會造成地下水急劇下降,形成水位降落漏鬥。
電磁汙染
電磁汙染是指天然的人為的各種電磁波的幹擾及有害的電磁輻射。由於廣播、電視、微波技術的發展,射頻設備功率成倍增加,地麵上的電磁輻射大幅度增加,目前已達到直接威脅人體健康的程度。
電磁汙染包括天然和人為兩種來源。
天然電磁汙染是某些自然現象,如雷電引起的。火山噴發、地震和太陽黑子活動引起的磁暴會產生電磁幹擾。天然電磁汙染對短波通訊幹擾尤為嚴重。
人為電磁汙染源包括:脈衝放電,如火花放電;工頻交變電磁場,如大功率電機、變壓器、輸電線附近等;射頻電磁輻射,如廣播、電視、微波通訊等。
我們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廣播、電視效果突然變差,幾乎都是電磁幹擾造成的。此外,電磁汙染還對人體健康造成傷害。
振動汙染
物體的運動狀態隨時間在極大值和極小值之間交替變化的過程稱為振動。過量的振動會使人不舒適、疲勞,甚至導致人體損傷。其次,振動將形成噪聲源,以噪聲的形式影響或汙染環境。環境振動是環境汙染的一個方麵,鐵路振動、公路振動、地鐵振動、工業振動均會對人們的正常生活和休息產生不利的影響。我國於1990年頒布了《城市區域環境振動標準》,對城市不同區域的環境振動標準限值作出了規定。
振動對人的影響大致有四種情況:
(1)人體剛能感受到振動的信息,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感覺閾”。人們對剛超過感覺閾的振動,一般並不覺得不舒適,即多數人對這種振動是可容忍的。
(2)振動的振幅加大到一定程度,人就感覺到不舒適,或者作出“討厭”的反應,這就是“不舒適閾”。“不舒適”是一種心理反應,是大腦對振動信息的一種判斷,並沒有產生生理的影響。
(3)振動振幅進一步增加,達到某種程度,人對振動的感覺就由“不舒適”進到“疲勞閾”。對超過疲勞閾的振動,不僅有心理的反應,而且也出現生理的反應。這就是說,振動的感受器官和神經係統的功能在振動的刺激下受到影響,並通過神經係統對人體的其它功能產生影響,如注意力的轉移、工作效率的降低等。對剛超過“疲勞閾”的振動來講,振動停止以後,這些生理影響是可以恢複的。
(4)振動的強度繼續增加,就進到“危險閾”(或“極限閾”)。超過危險閾時,振動對人不僅有心理、生理的影響,還產生病理性的損傷。這就是說,這樣強的振動將使感受器官和神經係統產生永久性病變,即使振動停止也不能複原。
惡臭
大氣、水和各種固態物質散發的令人不快的氣味稱為惡臭。
惡臭主要是由各種有機物質的腐爛、生物的黴臭、農藥和化學品氣味、生產過程中的原材料或中間產品和塗料的氣味,以及各種生活廢棄物的腐臭等引起的。
惡臭的評價帶有較強的主觀性,不同的人對同樣的氣味所感覺到的惡臭強度是不一樣的。惡臭通常是由氨、甲硫醇、硫化氫、甲硫醚、二甲硫醚、三甲胺、乙醛、苯乙烯等惡臭物質產生的。惡臭物質的濃度和人嗅覺感到的惡臭強度近似地滿足對數關係,即惡臭物質的濃度增加10倍,人嗅覺感到的惡臭強度近似增加一倍。
惡臭使人產生不快感,並能通過神經係統影響人的新陳代謝,產生頭昏、惡心、嘔吐和失眠等症狀,嚴重時還會引起昏迷等中毒症狀
危險廢物
含有放射性、毒性、腐蝕性和致病性的固體廢物稱為危險廢物。
放射性廢物主要來源於含放射性元素礦石提取放射性物質過程中產生的廢礦渣,放射性物質精煉廠、核燃料元件加工廠、反應堆、核燃料後處理廠以及放射性同位素研究、應用單位排放的沾有天然或人工放射性物質的各種器物,放射性廢液經濃縮、固化處理形成的廢棄物。
有毒廢物包括各種有毒有機物,如苯係物、含重金屬廢物、廢農藥、廢有毒試劑等。
腐蝕性廢物主要指強酸和強堿。
致病性廢物主要指醫療和醫院廢物。
危險廢物盡管其數量不大,但對環境的汙染極為嚴重,甚至會產生嚴重的汙染事故。所以,我國將危險廢物的管理和處置作為固體廢物環境管理的重點。
樹木中的老壽星
龍血樹
俗話說:“人生七十古來稀”,人活到百歲就算長壽了。但是人的年齡比起一些長壽的樹木來,簡直微不足道。
許多樹木的壽命都在百年以上。杏樹、柿樹可以活一百多年。柑、橘、板栗能活到三百歲。杉樹可活一千歲。南京的一株六朝鬆已有一千四百年的曆史了,但是,它並不算老。曲阜的檜柏還是兩千四百年前的老古董呢。台灣省阿裏山的紅檜,竟有三千多年的曆史。這是我國目前活著的壽命最長的樹,但還算不上世界第一。
世界上最長壽的樹,要算非洲西部加那利島上的一棵龍血樹。五百多年前,西班牙人測定它大約有八千至一萬歲。這才是世界樹木中的老壽星。可惜在1868年的一次風災中毀掉了。
龍血樹是常綠的大樹,樹身一般高20米,基部周圍長卻有10米,七八個人伸開雙臂,才能合圍它。此樹流出的樹脂暗紅色,是著名的防腐劑,當地人民稱為“龍之血”,故名為龍血樹。
最高的樹
杏仁桉樹
如果舉辦世界樹木界高度競賽的話,那隻有澳洲的杏仁桉樹,才有資格得冠軍。
杏仁桉樹一般都高達100米,其中有一株,高達156米,樹幹直插雲霄,有五十層樓那樣高。在人類已測量過的樹木中,它是最高的一株。鳥在樹頂上歌唱,在樹下聽起來,就象蚊子的嗡嗡聲一樣。
這種樹基部周圍長達30米,樹幹筆直,向上則明顯變細,枝和葉密集生在樹的頂端。葉子生得很奇怪,一般的葉是表麵朝天,而它是側麵朝天,象掛在樹枝上一樣,與陽光的投射方向平行。這種古怪的長相是為了適應氣候幹燥、陽光強烈的環境,減少陽光直射,防止水分過分蒸發。
中國最高大的闊葉喬木──望天樹和擎天樹
我國著名的雲南西雙版納熱帶密林中,在70年代發現了一種擎天巨樹,它那秀美的姿態,高聳挺拔的樹幹,昂首挺立於萬木之上,使人無法仰望見它的樹頂,甚至靈敏的測高器在這裏也無濟於事。因此,人們稱它為望天樹。當地傣族人民稱它為“傘樹”。
望天樹一般可高達60米左右。人們曾對一棵進行測量和分析,發現望天樹生長相當快,一棵70歲的望天樹,竟高達50多米。個別的甚至高達80米,胸徑一般在130厘米左右,最大可到300厘米。這些世上所罕見的巨樹,棵棵聳立於溝穀雨林的上層,一般要高出第二層喬木20多米,真有直通九霄,刺破青天的氣勢!
望天樹屬於龍腦香科,柳安屬。柳安屬這個家族,共有11名成員,大多居住在東南亞一帶。望天樹隻生長在我國雲南,是我國特產的珍稀樹種。望天樹高大通直,葉互生,有羽狀脈,黃色花朵排成圓錐花序,散發出陣陣幽香。其果實堅硬。望天樹一般生長在700-1000米的溝穀雨林及山地雨林中,形成獨立的群落類型,展示著奇特的自然景觀。因此,學術界把它視為熱帶雨林的標誌樹種。
望天樹材質優良,生長迅速,生產力很高,一棵望天樹的主幹材積可達10.5立方米,單株年平均生長量0.085立方米,是同林中其它樹種的2-3倍。因此是很值得推廣的優良樹種。同時,它的木材中含有豐富的樹膠,花中含有香料油,以及還有許多其它未知成分,尚待我們進一步分析研究和利用。
由於望天樹具有如此高的科學價值和經濟價值,而它的分布範圍又極其狹窄,所以被列為我國的一級保護植物。
望天樹還有一個極親的“孿生兄弟”,名為擎天樹。它其實是望天樹的變種,也是在70年代於廣西發現的。這擎天樹的外形與其兄弟極其相似,也異常高大,常達60-65米,光枝下高就有30多米。其材質堅硬、耐腐性強,而且刨切麵光潔,紋理美觀,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擎天樹僅僅發現生長在廣西的弄崗自然保護區,因此同樣受到嚴格的保護。
不怕火燒的樹
在非洲的安哥拉西部,民間流傳著這樣的諺語:“蓋房要用梓柯樹,不怕火災安心住。”梓柯樹為什麼不怕火呢?先讓我們來看看這種樹長的是什麼模樣。
梓柯樹是一種多年生的常綠喬木,樹幹高大,枝葉繁茂,細長的葉片像女孩的長辮子,垂掛下來,足有兩米多長。這種樹有一個奇怪的特征,在濃度的樹葉叢中,隱藏著無數像饅頭大的圓球,這就是它的滅火器——節苞,裏麵是密密麻麻的網狀小孔,小孔中裝滿了透明的液體,這是一種能滅火的物質。這種節苞一遇到火光或陽光,裏麵的液體便發生變化,通過細孔向外噴射出來,所以梓柯樹不但不怕火,還能滅火哩。這種節苞總長在濃密的葉叢中,以免太陽照射。
“流血”的樹
麒麟血藤
一般樹木,在損傷之後,流出的樹液是無色透明的。有些樹木如橡膠樹、牛奶樹等可以流出白色的乳液,但你恐怕不知道,有些樹木竟能流出“血”來。
我國廣東、台灣一帶,生長著一種多年生藤本植物,叫做麒麟血藤。它通常像蛇一樣纏繞在其它樹木上。它的莖可以長達10餘米。如果把它砍斷或切開一個口子,就會有像“血”一樣的樹脂流出來,幹後凝結成血塊狀的東西。這是很珍貴的中藥,稱之為“血竭”或“麒麟竭”。經分析,血竭中含有鞣質、還原性糖和樹脂類的物質,可治療筋骨疼痛,並有散氣、去痛、祛風、通經活血之效。
麒麟血藤屬棕櫚科省藤屬。其葉為羽狀複葉,小葉為線狀披針形,上有三條縱行的脈。果實卵球形,外有光亮的黃色鱗片。除莖之外,果實也可流出血樣的樹脂。
無獨有偶。在我國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中還生長著一種很普遍的樹,叫龍血樹,當它受傷之後,也會流出一種紫紅色的樹脂,把受傷部分染紅,這塊被染的壞死木,在中藥裏也稱為“血竭”或“麒麟竭”與麒麟血藤所產的“血竭”具有同樣的功效。
龍血樹是屬於百合科的喬木。雖不太高,約10多米,但樹幹卻異常粗壯,常常可達1米左右。它那帶白色的長帶狀葉片,先端尖銳,像一把鋒利的長劍,密密層層地倒插在樹枝的頂端。
一般說來,單子葉植物長到一定程度之後就不能繼續加粗生長了。龍血樹雖屬於單子葉植物,但它莖中的薄壁細胞卻能不斷分裂,使莖逐年加粗並木質化,而形成喬木。龍血樹原產於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島。全世界共有150種,我國隻有5種,生長在雲南、海南島、台灣等地。龍血樹還是長壽的樹木,最長的可達六千多歲。
說來也巧,在我國雲南和廣東等地還有一種稱作胭脂樹的樹木。如果把它的樹枝折斷或切開,也會流出像“血”一樣的液汁。而且,其種子有鮮紅色的肉質外皮,可做紅色染料,所以又稱紅木。
胭脂樹屬紅木科紅木屬。為常綠小喬木,一般高達3-4米,有的可到10米以上。其葉的大小、形狀與向日葵葉相似。葉柄也很長,在葉背麵有紅棕色的小斑點。有趣的是,其花色有多種,有紅色的,有白色的,也有薔薇色的,十分美麗。紅木連果實也是紅色的,其外麵密被著柔軟的刺,裏麵藏著許多暗紅色的種子。
胭脂樹圍繞種子的紅色果瓤可作為紅色染料,用以漬染糖果,也可用於紡織,為絲棉等紡織品染色。其種子還可入藥,為收斂退熱劑。樹皮堅韌,富含纖維,可製成結實的繩索。奇怪的是,如將其木材互相摩擦,還非常容易著火呢!
木材最輕的樹
輕木
生長在美洲熱帶森林裏的輕木,也叫巴沙木,是生長最快的樹木之一,也是世界上最輕的木材。這種樹四季常青,樹幹高大。葉子象梧桐,五片黃白色的花瓣象芙蓉花,果實裂開象棉花。我國台灣南部早就引種。1960年起,在廣東、福建等地也都廣泛栽培,並且長得很好。
輕木的木材,每立方厘米隻有0.1克重,是同體積水的重量的十分之一。我們做火柴棒用的白楊還要比它重三倍半。它的木材質地雖輕,可是結構卻很牢固,因此,是航空、航海以及其它特種工藝的寶貴材料。當地的居民早就用它作木筏,往來於島嶼之間。我國用它做保溫瓶的瓶塞。
陸地上最長的植物
在非洲的熱帶森林裏,生長著參天巨樹和奇花異草,也有絆你跌跤的“鬼索”,這就是在大樹周圍纏繞成無數圈圈的白藤。
白藤也叫省藤,中國雲南也有出產。藤椅、藤床、藤藍、藤書架等,都是以白藤為原料加工製成的。
白藤莖幹一般很細,有小酒盅口那樣粗,有的還要細些。它的頂部長著一束羽毛狀的葉,葉麵長尖刺。莖的上部直到莖梢又長又結實,也長滿又大又尖往下彎的硬刺。它象一根帶刺的長鞭,隨風搖擺,一碰上大樹,就緊緊的攀住樹幹不放,並很快長出一束又一束新葉。接著它就順著樹幹繼續往上爬,而下部的葉子則逐漸脫落。白藤爬上大樹頂後,還是一個勁地長,可是已經沒有什麼可以攀緣的了,於是它那越來越長的莖就往下墮,以大樹當作支柱,在大樹周圍纏繞成無數怪圈圈。
白藤從根部到頂部,達300米,比世界上最高的桉樹還長一倍呢。
體積最大的樹
地球上的植物,有的個體非常微小,有的個體卻很龐大。象美國加利福尼亞的巨杉,長得又高又胖,是樹木中的“巨人”,所以又名世界爺。
這種樹一般高100米左右,其中最高的一棵有142米,直徑有12米,樹幹周長為37米,需要二十來個成年人才能抱住它。它幾乎上下一樣粗,它已經活了3500年以上了。人們從樹幹下部開了一個洞,可以通過汽車,或者讓四個騎馬的人並排走過。即使把樹鋸倒以後,人們也要用長梯子才能爬到樹幹上去。如果把樹幹挖空,人可以走進去六十米,再從樹椏杈洞裏鑽出來。它的樹樁,大得可以做個小型舞台。
杏仁桉雖然比巨杉高,但它是個瘦高個,論體積它沒有巨杉那樣大,所以巨杉是世界上體積最大的樹。地球上再也沒有體積比它更大的植物了。
巨杉的經濟價值也較大,是枕木、電線杆和建築上的良好材料。巨杉的木材不易著火,有防火的作用。
樹冠最大的樹
孟加拉榕樹
俗話說,“大樹底下好乘涼”。你知道什麼樹可供乘涼的人數最多?這要數孟加拉的一種榕樹,它的樹冠可以覆蓋十五畝左右的土地,有一個半足球場那麼大。
孟加拉榕樹不但枝葉茂密,而且它能由樹枝向下生根。這些根有的懸掛在半空中,從空氣中吸收水分和養料,叫“氣根”。多數氣根直達地麵,紮入土中,起著吸收養分和支持樹枝的作用。直立的氣根,活象樹幹,一棵榕樹最多的可有4000多根,從遠處望去,象是一片樹林。因此,當地人又稱這種榕樹為“獨木林”。據說曾有一支六七千人的軍隊在一株大榕樹下乘過涼。當地人們,還在一棵老的孟加拉榕樹下,開辦了一個人來人往、熙熙攘攘的市場。世界上再沒有比這再大的樹冠了。
壽命最短的種子植物
自然界中,以種子繁殖的植物多種多樣,有長壽的,也有短命的。木本植物比草本植物壽命要長得多。植物界的“老壽星”,都出在木本植物裏。一般的草本植物,通常壽命幾個月到十幾年。
植物壽命的長短,與它們的生活環境有密切關係。有的植物為了使自己在嚴酷、惡劣的環境中生存下去,經過長期艱苦的“鍛煉”,練出了迅速生長和迅速開花結實的本領。
有一種叫羅合帶的植物,生長在嚴寒的帕米爾高原。那裏的夏天很短,到六月間剛剛有點暖意,羅合帶就匆匆發芽生長。過了一個月,它才長出兩三根枝蔓,就趕忙開花結果,在嚴霜到來之前就完成了生命過程。它的生命如此短促,但是尚能以月計算。
壽命最短的要算生長在沙漠中的短命菊,它隻能活幾星期。沙漠中長期幹旱,短命菊的種子,在稍有雨水的時候,就趕緊萌芽生長,開花結果,趕在大旱來到之前,匆忙地完成它的生命周期,不然它就要“斷宗絕代”。
向高處生長最快的植物
團花樹
生長在我國雲南、廣西及東南亞一帶的團花樹,一年能長高3.5米。在第七屆世界林業會議上,被稱為“奇跡樹”。生長在中南美的輕木,要比團花樹長得更快,它一年能長高5米。但是,木本植物生長速度的絕對冠軍要算是毛竹。它從出筍到竹子長成,隻要兩個月的時間,就高達20米,大約有六七層樓房那麼高。生長高峰的時候,一晝夜能升高1米。因此,有“雨後春筍”的說法。
竹子的生長比較特別,它是一節節拉長。竹筍有多少節和多粗,長成的竹子就有多少節和多粗。一旦竹子長成,就不再長高了。而所有樹木的生長,是在幼嫩的芽尖,慢慢加粗伸長,經幾十年至幾百年,它還會慢慢地加粗長高。
最粗的樹
在歐洲有這樣一個有趣的傳說:古代阿拉伯國王和王後,一次帶領百騎人馬,到地中海的西西裏島的埃特納山遊覽,忽然天下大雨,百騎人馬連忙躲避到一顆大栗樹下,樹蔭正好給他們遮住雨。因此,國王把這顆大栗樹命名為“百騎大栗樹”。
據國外1972年報道,在西西裏島的埃特納山邊,確有一顆叫“百馬樹”的大栗樹,樹幹的周長竟有55米左右,需30多個人手拉著手,才能圍住它。樹下部有大洞,采栗的人把那裏當宿舍或倉庫用。這的確是世界上最粗的樹。
栗樹的果實栗子,是一種人們喜愛的食物,它含豐富的澱粉、蛋白質和糖分,營養價值很高,無論生食、炒食、煮食、烹調做菜都適宜,不僅味甜可口,又有治脾補肝、強壯身體的醫療作用。
最大的葡萄樹
葡萄樹
葡萄是一種攀援的藤本植物。它枝條及卷須的生長非常有趣:卷須每一回轉的時間大約是2小時14分;新枝頂端每一回轉需4小時。葡萄黃綠色的花瓣並不美麗,但它能招引44種昆蟲為它傳粉。
葡萄也是一種最古老的栽培植物,它的故鄉是近東。在世界上傳播的範圍,除小麥外就算葡萄了,估計有2000多個品種。我國新疆吐魯番的無子葡萄非常有名;雲南怒江兩岸的葡萄每顆長得有枇杷那麼大。目前栽培的葡萄,每株單產1000-1500公斤,已算是高產了。而1842年種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卡品特裏亞的一株葡萄樹,最高的年產量是7噸。要是按每人分半斤的話,就可以供28000人吃個痛快。可惜這棵葡萄樹在1920年死去了。
現在世界上最大的葡萄樹,是英國蘇格蘭1891年栽的一株。它的樹冠覆蓋麵積達460多平方米,最長的枝條有90多米,莖的直徑17厘米。據統計,到1963年的73年裏,從這棵樹上采摘的葡萄,共有10萬餘果穗,平均每年結1370個果穗。如果每個果穗以4斤計算,一年可收5480斤。這個產量要趕上已死去的葡萄“大哥”,還得加很大的勁呢!
最高的仙人掌
溫帶地方的仙人掌,都是遠方的來客,隻能在溫室裏過冬,個兒一般隻有熱水瓶那麼高。
我國海南島的西部,靠近海邊的地方,野生的仙人掌有1-2米高,多得簡直象森林。每當春夏之交,雨季尚未到來的時候,其它植物都枯黃,獨有仙人掌鮮花競放,那美麗鮮黃的花朵映著海灘,真是別有風光。仙人掌的果實象紅珠珠,有甜味,可以生吃。它的扁莖還是有用的藥草。如果小孩生了腮腺炎,切一片薄薄的莖加一上些食鹽,貼在患處,效果很好。
仙人掌的真正老家是在墨西哥的沙漠裏,那裏簡直是仙人掌的世界。它同類的兄弟很多,形態也千奇百怪:有的長成球形,叫仙人球;有的長得象燒餅,叫仙人掌;有的長成圓柱狀,叫仙人柱;也有的長得象鞭子、棍子,分別叫它仙人鞭、仙人棒。它們的高度常常超過人頭。在墨西哥的下加裏福尼亞有一株大仙人掌,高達17.69米,重有10噸。如果把它鋸倒弄斷,要兩輛大卡車才能把它拖走呢!
最老的荔枝樹
宋家香
在我國福建莆田縣城內,有一棵唐朝時候栽的古荔枝樹,名叫“宋家香”,已有1200多歲了。這棵老樹至今仍舊生氣勃勃,枝葉繁茂,果實累累。它不僅是最老的荔枝樹,也是世界罕見的高齡多產果樹。
在這漫長的歲月裏,“宋家香”經受了嚴寒、颶風和烈火等的摧殘和考驗,多次衰敗下去,兒又複壯起來。現在,這棵樹有兩個主幹,每個主幹周長1米多。樹高6.4米。樹冠直徑,南北方向8.9米,東西方向7.17米,覆蓋地麵60多平方米。一般年景能采荔枝100多斤,豐產年可收350多斤,真是老當益壯。
“宋家香”素來以果實品質優良而聞名。它的果皮鮮紅色,薄而脆,單果重12-14克,吃起來脆滑無渣,甜香可口。經過分析,果肉含糖12.15%,含果酸0.9%,還有大量的維生C,果實品質比其它所有的品種都好。
“宋家香”古荔,不僅國內聞名,在歐美評價也極高。1903年和1906年,美國傳教士蒲魯士兩次從莆田運走樹苗,在美國佛羅裏達州試栽成功,並推廣到南部各州及巴西、古巴等地。現在美國等國所種的荔枝,都可以說是“宋家香”的子孫後代。
我國荔枝傳到美國後,深受美國人民的歡迎,稱它是“果中之王”和“果中皇後”。
“宋家香”這棵千年古荔,已被列為福建省莆田縣重點保護文物。
樹幹最美的樹
白樺
林中亭亭玉立的白樺樹,除去碧葉之外,通體粉白如霜,有的還透著淡淡的紅暈,在微風吹拂下,枝葉輕搖,十分可愛。真仿佛是一位秀麗、端莊的白衣少女。
白樺是一種落葉喬木,最高的可達二十幾米,胸徑1米有餘。其樹幹之所以美麗,是因為上麵纏著白堊色的樹皮,如果你用小刀在樹幹上劃一下,就能一層一層地把樹皮剝下來,剝好了,可以剝得很大,仿佛是一張較硬的紙,你可以在它上麵寫字、畫畫,還可以用它編成各種玲瓏的小盒子或者製成別致的工藝品,別有一番情趣。
白樺的葉子是三角狀卵形的,有的近似於菱形,葉緣圍著一圈重重疊疊的鋸齒,其葉柄微微下垂,在細風中颯颯作響。白樺的花於春日開放,由許許多多的小花聚集在一起,構成一個柱狀的柔軟花序。果實10月成熟,小而堅硬。有趣的是,其果實還長著寬寬的兩個翅膀,可以隨風飄蕩,落在適宜的封土壤上就能生根發芽,繁衍後代。
白樺在植物學上屬於樺木科、樺木屬。白樺的兄弟姐妹共有四十多個,分布在我國的約有22個,其中有身著灰褐色衣料的黑樺,披著桔紅色或肉紅色外套的紅樺以及木材堅硬的堅樺。
堅樺樹皮暗灰色,不像白樺那樣可以一層層剝皮,其木材沉重,入水即沉,素有"南紫檀,北杵榆"的聲譽。杵榆就是堅樺的別名。它可作車軸、車輪及家具等用,而且樹皮含單寧,可提製栲膠。堅樺分布於遼寧、河北、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甘肅等省的高山上。
白樺尚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兄弟,因其木材最硬,人喚作“鐵樺樹”,它隻生長在東北中朝接壤的地方,它甚至比鋼鐵還硬,堪稱“世界硬木冠軍”。
白樺自身還有幾個變種,如葉基部寬闊的寬葉白樺,樹皮銀灰色至藍色的青海白樺,樹皮白色、銀灰色或淡紅色的四川白樺等等。皆為園林樹木中之佳品。
白樺木材黃白色,紋理致密順直,堅硬而富有彈性,可製膠合板、礦柱以及供建築、造紙等用。樹皮除提白樺油供化妝品香料用外,還有藥用價值。
白樺為溫帶及寒帶樹種,分布於東北、華北及河南、陝西、甘肅、四川、雲南等地。為我國東北主要的闊葉樹種之一。尤其在大小興安嶺林區,差不多要占整個林區麵積的四分之一以上,它常常和落葉鬆、青杆、山楊混交成林,和平共處。
北京的百花山及東靈山也有美麗的天然白樺叢林,遠遠望去猶如一群群白衣少女在輕歌曼舞。
壽命最長的葉子
百歲蘭
常青的鬆柏,它的葉子是永遠不凋落的嗎?不,鬆柏也是要換葉子的,不過,它的葉子不是一下子全部凋落,而是一部分一部分地換,所以看起來鬆柏永遠鬱鬱蔥蔥。鬆柏葉子的壽命也的確比桃李等落葉樹的葉子長,可以生存三到五年。
那麼世界上哪種植物葉子的壽命最長呢?這要數非洲西南部沙漠中的“百歲蘭”的葉子了。
百歲蘭外形奇特,它的莖又短又粗,高隻有一二十厘米,可是莖幹周長卻達4米。與平放著的大卡車輪胎相仿。這種植物隻有兩片葉子。葉子初生時質地柔軟,為適應幹旱的沙漠環境,以後逐漸變成皮革那樣。這兩片葉各長2-3米,寬30厘米,兩片葉拚在一起,比一張單人草席還要長出一大截。這種葉子的先端逐漸枯萎,葉肉腐爛,剩下的木質部分纖維卷盤彎曲,再加上又粗又短的莖幹,人們遠遠望去,還以為是伏地的怪獸呢!
世界上還有比這更大的葉子,也還有比這更奇形怪狀的葉子,但是沒有比百歲蘭更長壽的葉子了,它的葉子壽命竟長達100年以上。
最臭的開花植物
人們常用“芳草香花”等句子來讚美自然界的花草樹木。其實,在綠色植物裏,臭花、臭草也還是不少的。植物書上用“臭”字命名的,不下幾十種。例如:臭椿、臭梧桐、臭娘子、臭薺、臭靈丹、臭牡丹……。有些植物雖沒用臭字命名,但包含著臭的意思。例如雞矢藤、魚腥草、馬尿花……。這許許多多含有臭味的植物,究竟哪種最臭?這隻能靠我們的鼻子去鑒別。
當我們走到臭梧桐樹下,並不覺得有臭味。要是摘一片葉子,弄碎聞一聞,就有一股臭味。假若你走進魚腥草的草叢中,立即會聞到腥臭味。如果再用手摸它一下,一小時之內,臭氣也難以消掉。這兩種植物雖臭,但都是很好的藥草。臭梧桐可治高血壓,魚腥草是治肺炎的良藥。
熱帶有一種有名的水果叫韶子,聞聞有惡臭,吃起來味極美。在中美洲的森林裏,有一種植物叫天鵝花,也叫鵝花或鵜鶘花,看上去很髒,它的臭味很象腐爛的煙草,豬吃了馬上會死去,沒有吸煙習慣的人最怕聞這種臭味。
在蘇門答臘的密林裏有一種巨魔芋,當它開花的時候,臭得象爛魚一樣。大花草的臭味很象腐爛的屍體。爛魚確是難聞,爛屍體更使人惡心。因此,最臭的植物,公認是大花草。說也奇怪,這兩種特別臭的植物,一種是花序最大,一種是花朵最大,大概臭味與它們發散的麵積也有關係。
顏色變化最多的花
桃花紅,梨花白,從花開到花落,色彩似乎沒有什麼變化。但是,在自然界裏,有一些花卉的顏色卻變化多端。例如:金銀花,初開時色白如銀,過一兩天後,色黃如金,所以人們叫它金銀花。我國有種櫻草,在春天攝氏20度左右的常溫下是紅色,到攝氏30度的暗室裏就變成白色。八仙花在一些土壤中開藍色的花,在另一些土壤中開粉紅色的花。有一些花在它受精以後也會變色。比如棉花,剛開時黃白色,受精以後變成粉紅色。杏花含苞的時候是紅色,開放以後逐漸變淡,最後幾乎變成白色。
弄色木芙蓉
顏色變化最多的花要數“弄色木芙蓉”了。它的花初開的時候是白色,第二天變成了淺紅色,後來又變成了深紅色,到花落的時候又變成紫色了。這些色彩的變,看起來非常玄妙,其實都是花內色素隨著溫度和酸堿的濃度的變化所玩的把戲。
最大的植物細胞
自然界生長著形形色色的植物,細草巨木,綠葉紅花,它們的形態、結構、大小相差很遠,可是如果用顯微鏡仔細觀察,我們即可發現,所有的植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一般的植物細胞都很小,長度通常在20-100微米之間,1微米等於千分之一毫米。一顆芝麻約有3毫米即3000微米,也就是說,要30-100個細胞排成隊,才有一顆芝麻那麼長,因此,必須借助顯微鏡放大60倍以上,才能看見他們的大體摸樣。但是也有例外,有少數植物細胞,用肉眼就可以看見。如我們切開成熟的“沙瓤”西瓜,就可以看見瓜瓤中的細胞,“沙瓤”中的每一個“沙粒”就是一個細胞,直徑達1毫米左右,它可以算是植物細胞中的大個子。一條條雪白的棉花纖維,每一根纖維也是一個細胞,最長的可達到75毫米,差不多有成年人的手指那麼長,西瓜瓤細胞同它相比,真是小巫見大巫。更有甚者,苧麻莖的韌皮纖維細胞,最長能超過半米,真是植物細胞中的“巨人”。它是最大的植物細胞。
花粉中的小不點
如果你的視力很好,在白紙上能看見大小大約100微米帶深色的東西。一般把比這更小的東西都歸到“微觀世界”。
微觀世界與宏觀世界一樣,也是十分豐富多樣的。種子植物的繁殖器官——花粉,就是微觀世界的一個大家族。在顯微鏡下它們形狀各異、千態百姿。如果你度量一下它們“身材”的大小,你又會驚歎不已。除了極少數“大個兒”之外,一般都隻有10-50微米。如水晶蘭呈扁球形,有點象桔子,它的直徑隻有26微米左右。單側花的花粉粒有點象橄欖,它的直徑隻有18微米左右。開藍色小花的觀賞植物勿忘草,它的花粉粒隻有4.5微米,要在高倍顯微鏡下才能看見。把它放大300倍,也隻有芝麻般大小。它的外形似長圓形,但是中間略細,有些象腎髒。直到現在,還沒有發現比它更小的花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