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城下濤聲怒,武騎千群誰敢渡。黃旗入洛竟何祥,鐵鎖橫江未為固。前三國,後六朝,草生宮闕何蕭蕭!英雄乘時務割據,幾度戰血流寒潮。我生幸逢聖人起南國,禍亂初平事休息,從今四海永為家,不用長江限南北。”
寫這首《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詩的,乃是元朝末年的一位豪傑,名喚做高啟,號做青丘子,與楊基、張羽、徐賁並稱“吳中四傑”。細讀全詩,便不難明白,他是從曆史的教訓而生憂患。“荒煙落日”的遠景使他引發“蒼茫萬古意”,石頭城下的濤聲使他想起了三國、六朝的舊事。而高啟在作這首詩的時候,正是元朝已經滅亡而明王朝開國未久之際,所以最後四句又回到現實,詩人慶幸躬逢盛世,歌頌“聖人”朱元璋平定天下,與民休息,從此可以四海一家,不再因長江分割南北而起幹戈,詩中提到的地方正是明朝開國的都城應天。
此時已是大明正德二年,都城早已被朱元璋的兒子——明成祖朱棣由應天遷往往了北京。而這高啟已經因為得罪了朱元璋而被腰斬,恐怕是他沒有想到的,而開國的皇帝朱元璋也是早已化作一抔黃土。可見任何的人或事,哪怕之前再怎麼風光無限,大權在握,最終還是抵不住時間的侵蝕。這時的正德皇帝年幼貪玩,不理朝政,手握大權的卻是內宮的司禮太監劉瑾,恐怕洪武皇帝泉下有知,也會氣的直跳腳罷。
這天在離應天不遠的溧陽城外,有一位灰衣老者,手中提著一柄長劍,正疾步行走在蜿蜒的山路上。但見其身高七尺有餘,身材健碩,可是頭發花白。雖已年過花甲,但腳下步伐輕快穩健,棗紅的臉上卻連一絲細汗都未見,可見其必定內功深厚之極。此人正是峩城清冥幫的現任幫主文東來,此番來天目湖畔是為了看望一位好友,看他對此地山路的熟稔程度,可知其應該不是第一次來這裏了。
突然間前麵山路一轉,眼前便豁然開朗起來,好一副山水交相輝映的美景啊:一湖碧水,滿目青山,山無險而俊巧,水迂回而清靈。舉目遠眺,群峰嵌水,層巒綿亙,間有恍若棋盤的田疇點綴,湖岸環彎曲繞,與湖內大小島嶼緩緩延伸至蒼山黛色之中。這幅美景文東來雖然早已見識過多次,可此時仍是忍不住舉目四望,直看得是心曠神怡。
片刻之後,文東來收回目光,望了望遠處的山路,知道再往前走不遠就有一塊石碑,碑上刻得便是高啟的《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乃是他一位至交好友所立,映襯在這畫一樣的美景之中,更增許多人文氣息,想到這,不由得更期待早點能見到他了。
果然,不大一會兒工夫,便來到了那塊石碑之前,整個石碑是立在一個小草亭之中。可是此時再見到這刻滿熟悉字跡的碑文,文東來卻不禁皺起眉頭來。
隻見本來長條形的石碑,現在隻有小半部分仍矗立在小亭裏,其餘的部分,在另外一邊的地上,早已摔的粉碎。文東來仔細查看石碑斷裂的痕跡,很容易便判斷出這是被人以深厚的掌力所擊斷的,並且就在不久之前。
想明白了此節,在看看草亭附近雜亂的腳步,文東來心中不禁升起一股不祥的預感。這裏是如此的偏僻,擁有如此功夫的人絕不會帶著這麼多人無緣無故的到來,甚至還擊碎這塊石碑來立威,莫不要真的是衝著自己的那位好友而來。
文東來一時心內不禁焦急如焚,開始擔憂起那位好朋友的安危起來。好在此處裏他所居住的小村子已經不遠,忙施展輕功,飛快的奔山下村子而去。
離著村子還有老遠,文東來便看見村子裏升起陣陣的濃煙,似乎有不少房子被點著了,這更印證了自己心中的想法,看來這夥人真的是衝著那位老朋友來的,隻不過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趕得及救他了。
心中想著事情,腳下卻一點也沒有慢,反而越發的奔得快了。此時文東來也顧不得在隱藏形跡,到了村口便疾奔那位老朋友所住的地方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