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命徐庶為左軍師,駐守無極縣以防朝廷。
任命荀攸為右軍師,駐守前線以防遊牧民族的襲擊。
郭嘉接受荀攸的意見,將周邊駐守軍隊分為兩組,一組訓練,一組屯田。
既節省了人力,又解決了軍隊的糧食問題,還減輕了當地老百姓的負擔,可謂是一舉多得。
另外,郭嘉正式組建了炮兵營。
初步編製是五百人,分為五營,一營一百人,每營三十架炮車和一百騾馬。
任命趙大錘為炮兵都尉,直接受郭嘉指揮。
任命趙山為炮營後勤主管,隻要負責炮彈的生產和運輸。
最後郭嘉又把剩下的五百騎兵給了蔡瑜。
這個姨子的情報網絡建設的已經十分完善了。
這五百騎兵縱橫雲州境內,成為了信息傳輸渠道。
黃巾之亂結束後,中山通往各地的商路也陸續的打通了,邊貿再次順利的推廣開來。
中山這個大機器再次運轉起來。
有了商業,才會有錢賺,有了錢,郭嘉才能養兵。
以中山的底蘊,養四萬軍馬也已經是極限了。
一切準備就緒,郭嘉剛想送一口氣。
忽然禍事就來了。
蔡瑜布在匈奴方麵的眼線傳來了消息,最近匈奴人開始蠢蠢欲動了。
“短時間內雲集了三萬騎兵啊?”
看到蔡瑜送來的消息,郭嘉也有些頭皮發麻。
匈奴人可不比黃巾賊。
戲忠和荀攸一左一右的站在郭嘉的麵前,他們的臉上也十分的沉重。
三萬騎兵可不是一個數目。而且匈奴的騎兵跟官軍的騎兵不同,匈奴人擅長騎射,來去如風。
往往對方尚未接觸,漢軍的騎兵就被一輪箭雨射落在馬上。
這種技能一直都是漢軍的噩夢。
中山雖然也有炮兵,但那都是利用拋石機拋射的瓦罐火藥,雖然聲勢驚人,但殺傷力也十分的有限。
守城的話沒有什麼問題,但是雲州這麼廣闊,匈奴人進來了就是如入無人之地。
就算郭嘉的瓦罐炸彈能夠守得住城,但城外的百姓一定會成為匈奴人刀下的亡魂。
如何在野戰中對付匈奴人的騎射,成為了郭嘉急需解決的問題。
在熱兵器發明之前,遊牧民族的騎射一直都是中原漢人的噩夢。
蒙古人更是將這種技能發揮到極限,區區二十萬兵馬就打下了一個喏大的帝國。
騎射最終退出舞台還是一戰前的事情,那個時候火槍已經十分的成熟了。
但是這個時代,鑒於冶鐵技術的瓶頸,郭嘉並不能大量的生產火槍,甚至連火槍用的鋼管都造不出來。
沒有鋼鐵,哪來的火炮火槍?
但是鋼鐵冶煉也不是短時間能夠解決的,就算能夠解決這個瓶頸,也沒有那麼多鐵礦來給郭嘉來揮霍。
怎麼辦?
郭嘉有些頭疼了。
雖然他是來自後世的頂級特工,擁有很多化工理論。
但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沒有生產力,技術再好也是白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