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神而明之教約》(1 / 1)

【原文】

8.1每日清晨。諸生參揖畢。教讀以次遍詢諸生:在家所以愛親敬長之心。得無懈忽未能真切否?溫清定省之儀。得無虧缺未能實踐否?往來街衢步趨禮節。得無放蕩未能謹飭否?一應言行心術,得無欺妄非僻未能忠信篤敬否?諸童子務要各以實對。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教讀複隨時就複,曲加誨諭開發,然後備退就席肄業。

凡歌詩,須要整容定氣,清朗其聲音。均審其節調。參躁而急。參蕩而囂。參餒而懾。久則精神宣暢。心氣和平矣。每學量童生多寡分為口班。每日輪一班歌詩。其餘皆就席斂容肅聽。每五日則總口班遞歌於本學。每朔望集各學會歌於書院。

凡習禮需要澄心肅慮。審其儀節,度其容止。參忽而惰。忽沮而怍。忽徑而野。從容而不失之迂緩。修謹而不失之拘局。久則禮貌習熟。德性堅定矣。童生班次皆如歌詩。每間一日則輪一班習禮。其餘皆就斂容肅觀。習禮之日。免其課仿。每十日則總口班遞習於本學。每朔望則集各學會習於書院。

凡授書不在徒多,但貴精熟。量其資稟。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餘。則無厭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諷誦之際。務令專心一誌。口誦心惟。字字句句。紬繹反複。抑揚其音節。寬虛其心意。久則義禮浹洽。聰明日開矣。

每日工夫。先考德,次背書誦書,次習禮或作課仿,次複誦書講書,次歌詩。凡習禮歌詩之數。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樂習不倦。而無暇及於邪僻。教者如此。則知所施矣。雖然。此其大略也。“神而明之。則存首其人。”

【譯文】

每天清早,學生拜見行拱手禮後,老師要依序向每位學生提問:居家時愛親敬長方麵,是鬆懈疏所還是情真意切?溫清定省的禮節方麵,是欠缺著還是在實踐著?在路上行走時,是否能謹慎注意而無任何放蕩之處?一切言行心術,是欺妄怪僻還是忠信篤實?每位學生要求如實回簽,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老師要隨時給學生以委婉的教導和啟發,然後,讓學生各自回到座位上學習。

唱歌詠詩時儀容要整潔,心氣安定。聲音明朗,節奏勻稱,不爭不躁,不狂不,調頻因畏難而氣餒。久而久之,學生一到學校自然精神飽滿,心平而氣和了。每所學校依據學生的多少分成四班,每天安排一個班唱歌詠詩,其餘的都在座位上神情嚴肅地靜聽。第五天時,讓四個班在學校裏一個班接一個班地唱詠。農曆的每天初一、十五,把各學校召集起來在書院裏會歌。

練習禮儀,必須做到靜心、嚴肅。老師要認真觀察學生的禮儀細節,審查學生的容貌舉止,不容疏忽,不容懶惰,不容自滿,不容羞怯,不容隨意,不容粗野。做到從容不迫,但不迂腐遲緩;修行謹慎,但不拘否緊張。時間一長,禮貌自然能純熟,德性自能堅定。學生的班次有如歌詠。相隔一天,就輪到一個班練習禮儀,其餘的都在座位上神情嚴肅地靜靜觀瞧。練習禮儀的那一天,可以免去作課外練習。每十天就讓四個班在學校依次練習禮儀,農曆的每月初一、十五召集各學校在書院一起練習禮儀。

老師講授功課不在數量多少,貴有精熟與否。依據學生的資質,能認識兩百字的,隻能教他認一百字。讓學生的精神力量常有富足,那麼,他們就不會因為新知識而討厭學習,相反會因有自我收獲則願意學習。誦讀時,一定要讓學生專心致誌,口讀心想,一字一句,反複玩味。音節要抑揚頓挫,思想要寬廣虛靜。久而久之,學生自會禮貌待人,智慧與日俱增。

每天做工夫必須首先考察其德性,而後依次為背書、誦書,練習禮儀或作課業練習,讀書講書、唱歌詠詩。大凡練習禮儀,唱歌詠詩等,均是為了經常保養學生的童心,使他們樂於學習而不感到厭倦,沒有空餘時間去幹歪門斜道的事。老師們認識到了這一點,也就知道該怎樣教育學生了。即使如此,此處也隻作了一個大約的述說。畢竟,“神而明之,則存乎其人。”這句可謂至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