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門人黃直錄(1)(1 / 2)

【原文】

5.1黃勉叔問:“心無惡念時。此心空空蕩蕩的。不知亦須存個善念否?”

先生曰:“既去惡念。便是善念。便複心之本體矣。譬如日光被雲來遮蔽。雲去光已複矣。若惡念既去。又要存個善念。即是日光之中添燃一燈。”

【譯文】

黃修易(字勉叔)問:“心無惡念時,這個心就空空蕩蕩,是不是再需要存養一善念?”

先生說:“既然除掉了惡念,就是善念,也就恢複了心的本體。例如,陽光被烏雲遮擋,當烏雲散去後,陽光又會重現。若惡念已經除掉,而又去存養一個善念,這豈不是在陽光下又添一盞明燈。”

【原文】

5.2問:“近來用功。亦頗覺宴念不生,但腔子裏黑宰宰的。不知如何打得光明?”

先生曰:“初下手用功。如何腔子裏便得光明?譬如奔流濁水。才貯在缸裏。初然雖定。也隻是昏濁的。須俟澄定既久。自然渣滓盡去。複得清來。汝隻要在良知上用功。良知存久。黑宰宰自能光明矣。今便要責效。卻是助長。不成功夫。”

【譯文】

有人問:“近來用功,也頗感妄念不會再滋生。然而,內心深處卻一團漆黑,不知如何才能讓它光明?”

先生說:“開始用功時,心裏怎麼會立即光明?例如,奔流著的汙水剛置入缸中,開始即使靜止不動,也是渾濁的。隻有經過長時間的澄清,水中的渣滓才會沉澱,又會成為清水。你隻要在良知上用功,良知經過長時間的存養,心中的黑暗自會光明。如今若要它立刻見效,隻不過是揠苗助長,不能看成是功夫。”

【原文】

5.3先生曰:“吾教人致良知。在格物上用功。卻是有根本的學問。日長進一日。愈久愈覺精明。世儒教人事事物物上去尋討。卻是無根本的學問。方其壯時。雖暫能外麵飾。不見有過。老則精神衰邁。終須放倒。譬如無根之樹。移栽水邊。雖暫時鮮好。終久要憔悴。”

【譯文】

先生說:“我教導人致良知,需要在格物上用功,它是有根基的學問。一天比一天有所進步,越長時間就越覺得精明。朱熹教人到每件事物上去尋求探討,那是沒有根基的學問。人年輕的時候,雖然還能修飾表麵,即使有閃失也看不出,到老年時精力衰竭,最終會支撐不住。例如,把一株無根的樹移栽到水邊,短時間內樹雖生氣勃勃,但時間一久,自然會枯萎而死。”

【原文】

5.4問“誌於道”一章。

先生曰:“隻是誌道一句。便含下麵數句功夫,自住不得。譬如做此屋。‘誌於道‘是念念要去擇地鳩材。經營成個區宅。‘據德’卻是經畫已成。有可據矣。‘依仁’卻是常常住在區宅內。更不離去。‘遊藝’卻是如些畫采。美此區宅。藝者義也。理之所宜者也。如誦詩、讀書、彈琴、習射之類。皆所以習此心。使之熟於道也。苟不‘誌道’而‘遊藝’卻如無狀小子,不先去置造區宅。隻管要去買畫掛。做門麵。不知將掛在何處?”

【譯文】

有人就《論語》中的“誌於道”一章請教於先生。

先生說:“關於誌道這句,它包含了以下好幾句的功夫,不能僅停留在誌道上。例如建房屋這件事,它的‘誌於道’,就是一定要挑好地方。用好材料,將房子建成功;‘據於德’,就是把房子建成有地方居住;‘依於仁’,就是長期居住在這房子裏,不再離去;‘遊於藝’,就是把房子加以裝飾美化。藝,就是理的最恰當處。比如誦詩、讀書、彈琴、射擊之類,都是為了調習這個心,使它能夠純熟於道。若不‘誌於道’而去‘遊於藝’,如同一個糊塗小夥,不先去建造房屋,隻顧去買張掛,裝點門麵,不知他究竟要把畫掛在什麼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