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technology)在英文中源於拉丁文“texere”,意思是編織或建造。我們通常對技術的理解是工具或機器,這是不全麵的。美國著名傳播學者羅傑斯(Rogers)對技術作了這樣的定義:技術是人們為了實現某種目的而對手段和途徑進行的某種設計,以減少因果關係中的不確定性。Rogers E.M.他認為技術至少包括兩個層麵的涵義:硬件方麵(物質或物理實體)和軟件方麵(硬件運行的信息基礎)。例如,我們可以將電腦技術分成硬件和軟件兩個方麵,硬件包括各種元器件、主板和導線等,軟件則包括幫助我們使用這些工具的各種程序和指令。由於人們通常看到的隻是電腦的硬件部分,因而往往將電腦技術視為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硬件設備。事實上,不論是硬件還是軟件,都是電腦技術不可缺少的。另外,作為人類生產和活動的手段和方式,技術具有明確的目標導向,人們使用技術總是為了解決某一問題或實現某種意圖。因此,本書對於技術的定義為,人們在某一特定領域為了實現某種意圖而對知識的實際運用。技術是人們創造性思維的物化,同時也是人們與自然互動的工具。

傳播技術(communication technology)是技術的一種,“是人們用以收集、處理並和他人交換信息的硬件設備、組織結構和社會價值觀念”。Rogers,E.M.這裏,技術的目的在於幫助人們更好地進行信息傳播活動。自古以來,人類對於信息交流和情感溝通的需要就一直存在,各種傳播技術就是人類為了滿足這些日益增長的傳播需要而創造出來的。

在人類誕生後的漫長的曆史時期內,人們隻能使用原始古老的交際方式,如姿態、手勢和一些簡單的聲音。由於原始人類的生存環境十分惡劣,人們隻有采取群居的生活方式才能有效地抵禦猛獸的襲擊並獵取食物。勞動使得人們相互之間需要交流的東西越來越多,“已經到了彼此之間非說不可的地步了”。於是發明了語言。語言使原始人類的口頭傳播從簡單的聲音刺激發展成為複雜的反映人腦思維的音義傳播係統,從而徹底完成了“從猿到人”的轉變。語言傳播具有許多突出的優點。首先,語言傳播相對於“姿勢語”來說傳播內容更加豐富,不僅可以表達一些具體可感的客觀事物,更能表達那些抽象的思想和感情。而且,語言使人類把聲音和它們所指的對象分離開來,使人們可以脫離具體的物質環境而隨心所欲地交流生活中的幾乎所有信息。其次,語言傳播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地理環境的限製。較體態、手勢而言,聲音可以到達更遠的地方,而且可以穿越一定的物理障礙。第三,語言也使人類開始具備一定的信息保存能力。與大腦記憶相配合,人類遠古時期大量的生產、生活經驗和神話傳說都是通過口語代代相傳的。另外,語言還具有一對多的傳播優勢,有利於提高傳播的效率、擴大傳播的範圍和發揮傳播的社會管理功能。最後,語言傳播往往與各種非語言傳播方式(如姿態、手勢、表情等)相結合,信息量更大,傳播效果也大大增強。

雖然語言傳播具有上述優勢,但本身也存在很多不足。例如:語言傳播仍然要受到時空的限製,需要傳受者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進行傳播活動;口頭語言轉瞬即逝,無法離開人的記憶而被保存下來,而通過人的記憶保存則會遺失大量信息;口語傳播中轉環節過多,容易導致信息失真和走樣,產生“數傳白而黑,黑而白”的現象等等。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規模的擴大,人類交往和接觸的頻繁程度也大大提高,社會亟需一種新的傳播技術來彌補口語傳播的缺陷。於是,文字應運而生。

大約在公元前8000年—前6000年,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生產工具的進步提高了人類的生產能力,擴大了人類的生活範圍,人類社會的組織形態也由小而分散的母係氏族發展成為相對較大、也較穩定複雜的部落和部落聯盟,社會成員之間的社會關係也變得越來越複雜多樣。日益頻繁的社會交往使得人們迫切需要將語言保存下來並傳至遠方和後世。於是,人們在原始的三維標記物(如公元前8000年之後在古代中東地區出現的黏土標記)的基礎上發展出二維的圖形符號(如公元前5000年—前4000年埃及人發明的圖像文字),並經曆蘇美爾人的抽象楔形文字(約公元前3000年)後最終形成希臘人簡化的拚音文字(約公元前500年)。中國則是在距今約4500—5000年的大汶口文化晚期出現原始漢字,並在約公元前1700年的夏商之際形成完整的文字體係的。文字的產生是人類傳播技術發展史上的一塊重要的裏程碑,是人類傳播方式的一次飛躍。首先,文字使人類的信息傳播第一次突破了時空的限製。時間上,傳播無須在同一時間進行,用文字保存的信息可以在任何時候閱讀,文字可以說是人類第一種異地傳播方式;空間上,文字一旦固定在書寫介質上便可通過各種方式傳到遠方,傳播範圍是口頭語言所不能及的。其次,文字將聲音和發出聲音的人分離開來,使得信息傳播活動更加靈活。最後,文字也使人類的知識經驗得以大量保存和積累,使得人類的發展進程出現了質的飛躍:標誌著文明時代的開端。

文字的誕生立刻對用以記錄文字的載體提出了要求。然而,人類對於文字的記載,並非一開始就有合適的介質。在漫長的曆史時期裏,世界各地的人們為尋找理想的文字承載媒介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在西方,人們最早將文字記錄在石頭或黏土板上(蘇美爾人),然後發展到樹葉和樹皮(南美的瑪雅人),以及塗抹石蠟的木板(加熱抹平後可再次使用),再到埃及人利用尼羅河沿岸的莎草製成的莎草紙,以及5到15世紀的漫長歲月中主導歐洲手抄傳播的羊皮紙和牛皮紙。中國古代則先後將文字記錄在龜甲、獸骨、金石、青銅、竹簡、木牘和縑帛之上。然而,這些載體要麼書寫費力,要麼容易損壞,要麼龐大笨重、難以攜帶,要麼製作複雜、成本太高,都不是最理想的文字記錄媒體。於是,在中國東漢年間,由蔡倫對民間的造紙技術進行改進,發明了“蔡侯紙”。由此,紙便成為最理想的記錄文字的載體,並迅速在全世界流傳開來。中國的造紙術在3世紀傳入朝鮮,7世紀經朝鮮傳入日本,8世紀中葉傳到阿拉伯,後經阿拉伯人傳至歐洲。作為文字的載體,紙的優勢十分明顯:信息量大而不笨重,書寫方便而不貴重,非常適合信息的保存、傳送和閱讀。紙的出現極大地促進了人類手抄傳播的發展,並為大規模的印刷傳播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