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暮秋,首屆“西湖博覽會”閉幕後不久,浙江省博物館的前身——“浙江省西湖博物館”便在風光旖旎的西子湖畔誕生,成為中國最早成立的博物館之一。從此,浙江有了集中展示悠久曆史、燦爛文化、傳統民俗、豐饒物產的專門機構。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和求索,浙江省博物館如今已成為省內最大的集收藏保護、學術研究、陳列展覽、宣傳教育和知性休閑於一體的綜合性人文科學博物館。作為博物館工作的基礎,本館現已擁有約十萬件藏品,年代自一百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至現代,構成了基本完整的藏品體係。品類豐富的玉石、骨角、漆木、陶瓷、青銅、錢幣、金銀、書畫等藏品,不僅體現了區域特色,而且還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其中,河姆渡遺址出土的大量七千年前的人工栽培稻穀,見證了長江中下遊地區稻作文化的起源和發展,為世界農業起源問題的探索提供了極有價值的物證;良渚文化的各類文物尤其是精美絕倫的玉器,是研究人類文明起源的重要佐證;越國文物既再現了春秋五霸之一的越王勾踐的風采和越國的輝煌,也折射出曾影響中國東部和南方以至波及東亞、東南亞、南亞和太平洋諸島的越文化——一種曆久彌新的民族精神;數量頗豐的原始瓷和越窯、龍泉窯等窯口的青瓷,揭示了令世人矚目的浙江為瓷器發源地及青瓷主要產地的曆史地位;曆代的佛教文物使人可以窺見“東南佛國”佛教盛行的景象,等等。其他如漢代會稽鏡、宋代湖州鏡、南宋金銀幣、曆代法書繪畫和金石拓本、曆代漆器等,均反映了曆史時期浙江多姿多彩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現象。
擁有眾多的精美藏品隻是博物館開展工作的前提或曰支撐,而不是終極目標。博物館收藏的宗旨,除了有效地保存人類文明的遺產外,更在於將藏品的曆史、科學、藝術價值發掘、展示出來,使這些無可替代的價值服務於當今社會,滋潤和推進現代文明的進程。於是,以藏品為依托的各種陳列展覽,便不斷地在浙江省博物館麵世。為了更好地發揮藏品的作用,本館還將展覽推向包括香港、澳門、台灣在內的全國各地,輸入德國、日本、新加坡、法國、瑞士、澳大利亞等國家,所到之處均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與此同時,許多與陳列展覽配套或有關的圖錄、書籍也陸續出版,大大增加了文物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的影響力。所有這些都表明了一個重要問題:即博物館的收藏、陳列、展覽、宣傳等,離不開對藏品的研究、釋讀。這正是博物館的重要職能之一。也可以認為,結合藏品的學術研究是博物館開展陳列展覽、宣傳教育等各項工作的先決條件和重要保障。而要做好博物館的研究工作,則必須擁有一支專業人才隊伍。
有道是:“一年樹穀,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此言著重說明了人才培養的艱難性和長期性。自浙江省博物館成立以來,專業隊伍的建設一直得到充分的重視,許多人陸續成為各個時期的業務骨幹和學科帶頭人,為浙江省博物館乃至整個文博事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進入21世紀後,人才在事業發展中的地位愈益突出,也是博物館生存和發展的第一要素。著力培養人才,既是時代的要求,亦是博物館自身發展到一定階段所必須確立的崇高目標。隻有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隊,最大限度地推進學術研究,才能使博物館與時俱進,更好、更全麵地服務於社會。有鑒於此,浙江省博物館自2006年開始,製定並實施了學科帶頭人和優秀中青年業務骨幹選拔和考核、重點課題和學術專著出版資助、科研成果評選和獎勵等一係列製度和辦法。“浙江省博物館學人叢書”的編輯、出版,就是推動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舉措。當然,事業的發展是無止境的,因而人才的培養也是無止境的,那麼,現階段以及將來本館專業人員在“浙江省博物館學人叢書”中出版的每一本專著,就不僅僅是階段性的學術成果,也是推動專業隊伍建設的號角和迎接博物館發展新時期的序曲。
浙江省博物館常務副館長、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