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2章 附錄 以曾國藩《挺經》談“中國式”企業家人格塑造(1 / 3)

近年來中國傳統文化受到人們的重新重視,各種媒體推波助瀾,傳統文化在現代生活中仍可發揮積極的作用,這已是不爭的事實。這種思潮對企業界同樣產生了巨大影響。海爾集團張瑞敏、TCL集團李東生等國內知名企業家都表示熱衷於對傳統經典的學習與借鑒。一本名為《中國式管理》的書,更把這種帶有傳統文化特色的管理模式打上了“中國式”這樣顯著的標簽。然而,五千年的中華文明中形成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管理涉及的科目內容也紛繁複雜。那麼,兩者之間是怎樣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呢?筆者認為,企業家人格是企業管理的靈魂所在,傳統文化正是通過在企業家人格塑造過程中發揮作用,而進一步影響企業管理的,企業家人格塑造是傳統文化與現代企業管理之間最直接的結合點。本文將在浩繁的傳統文化寶庫中抽取清末名臣曾國藩的著作《挺經》,談一下怎樣吸取其文化精神來塑造“中國式”企業家的特有人格。

心理學上定義人格就是每個人的行為、心理特征的總和。我們經常說到的“性格決定命運”、“思路決定出路”,一個人的性格、氣質、稟賦、世界觀、人生觀、思維模式都是人格範疇裏的,人格在個人成長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企業家的人格在企業管理中的作用同樣非常重要。《工人日報》曾作過“企業家人格能否決定企業命運”的新聞調查,萬科集團董事長王石、江蘇遠東集團董事長蔣錫培等企業家均認為,企業家的人格注定了企業的命運。中外一流企業家能夠成功把握機會、化解危機,最終在市場中取得良好的業績,往往與他們具備的一些優秀人格特質有直接關係,這些人格特質既有共性,同時也帶有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以及不同文化背景所形成的不同特點。優秀的“中國式”企業家人格是怎樣的,以及如何塑造,是本文的重點。

中華文明不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但是唯一的五千年一脈傳承下來的文明。慎終追遠、注重曆史、強調繼承、模仿與借鑒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這直接影響到中國人做事與做人的方式。比如書法與繪畫強調臨摹,做人方麵有句名言“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當然,中國人同樣強調創新,比如《詩經》裏就有“其命維新”的觀點,隻是這種創新,是建立在對傳統成果充分繼承,真正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創新,是更加成熟而低風險的創新。

“中國式”企業家人格塑造同樣應當通過學習傳統文化思想,借鑒優秀曆史人物來完成。選準一個人物,進行深入研究,繼而漸次外延及傳統文化的各方麵,這種方式應當比較適合傳統文化功底薄弱的多數人,容易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至於這個典範人物,曾國藩當為首選。

《左傳》中提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是中國人的最高人生價值追求,也是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有史以來三者兼具之人寥若星辰,曾國藩當是接近這一境界的。

曾國藩其人。曾國藩,字伯函,號滌生,1811年出生於湖南省雙峰縣的一個農民家庭。祖父曾玉屏雖少文化,但閱曆豐富,性格剛毅,對曾國藩有較大影響;父親曾麟書為塾師秀才,才具一般,但對曾國藩的文化教育傾盡心力。曾國藩6歲時入塾讀書,8歲能讀八股文誦五經,14歲時能讀《周禮》、《史記》、《文選》,21歲考取秀才,28歲中進士踏上仕途。之後在京的十多年間,他一直從事文職工作,精研學問,做足了“內聖”的功夫,以其勤奮、正直,加之人際關係之利平步青雲至二品官位。1852年太平軍進逼湖南,曾國藩奉旨幫同湖南巡撫辦理團練,創立湘軍,開始了十幾年的戎馬生涯。其間經曆了初創的艱辛,地方的排擠,朝廷的猜忌,家人的亡故,戰事的危急,數次生命危難,一度自殺被救起,終於1864年7月,攻破天京城,完成對太平天國起義的鎮壓,成就了對清王朝挽狂瀾於即倒、扶大廈之將傾的中興之勳。而在人生事業的巔峰卻能持盈保泰,積極裁撤湘軍。之後幾年間,曾國藩曆任直隸總督和兩江總督,參與了鎮壓撚軍,後主持處理天津教案,留下罵名。1872年3月在南京病卒。贈太傅,諡文正。曾國藩還是洋務運動的首創者,在詩詞文章方麵造詣極高,被奉為桐城派後期領袖,他從政帶兵期間寫給父母子弟的書信輯成的《曾國藩家書》對後世影響巨大。

由此可見,曾國藩的“立功”與“立言”是顯而易見,毋庸置疑的。他的“立德”則要我們從其事跡、行為、思想中去體會和效法。而什麼是“立德”呢,我理解就是完美人格的塑造,就是對傳統道德與思想文化的充分繼承、認真體用,並在其薪火相傳的過程中發揮一定作用。

《挺經》是後人摘集曾國藩家書與文章中的片段,按李鴻章所講的“挺經十八法”,即內聖、勵誌、家範、明強、堅忍、剛柔、英才、廉矩、勤敬、詭道、久戰、廩實、峻法、外王、忠疑、荷道、藏鋒、盈虛分卷編輯而成的一部書。用李鴻章的話說,該書濃縮了曾氏“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秘訣,包蘊了他作為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的各方麵人格特質,展示了他修身立德的境界,是後世師法曾國藩的入門捷徑。下麵,筆者將分別對照“挺經十八法”,來談一下“中國式”企業家人格塑造過程中值得借鑒的方麵。

內聖。“內聖外王”是中國儒家文化基本的思維方式,反映在治國從政上,就是強調通過國家自我的發展完善,達到富強、和諧,來贏得世界的尊重與歸服,而不是強調武力擴張;反映在做人的道德倫理上,就是強調“修己安人”,通過自身在智、仁、勇等方麵的完善,而不靠爭鬥和以勢壓人,來贏得別人的尊重,形成和諧的人際關係;反映在人與社會的關係上,就是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樣一種從內在漸次向外的介入過程。筆者當地某商業企業成立最初6年賬麵利潤為零,但該企業卻自信地宣布成功了,這是因為,他們用6年時間做足了內聖功夫,包括理順了內部管理與市場業務的方方麵麵(但不止於這些),企業達到這樣的狀態,“外王”是水到渠成的事。曾國藩認為內聖“約有四端:曰慎獨則心泰,曰主敬則身強,曰求仁則人悅,曰思誠則神欽”。慎獨,即做事情不管有無監督或製約,都要秉持原則,不存僥幸,自覺為善,循理而行,這樣才不會形成什麼隱患;主敬,即做事一絲不苟嚴肅認真;求仁,即培養愛心,要有民胞物與、大公無我的胸懷;思誠,即對人要有誠信,做事要專注。這四端基本可作為“中國式”企業家人格的一個框架。

勵誌。曾國藩講“君子之立誌也,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聖外王之業,而後不忝於父母之生,不愧為天地之完人”。他還有一句名言,“不為聖賢,便為禽獸”,雖嫌偏激,但愈發突出他誌向之高。前國民黨主席連戰先生2004年訪問大陸時,在北大做的演講中,寄希望於學子能夠具有“為民族立生命,為萬世開太平”的大格局,這首先也反映出連先生本人的大誌向。胸懷一顆為民族為國家做出巨大貢獻的宏偉誌向與使命感,是中華古今俊傑人物的共同特點。上述筆者當地企業經營理念的第一條,即為引用顧亭林名言“天下興亡,我的責任”。受中國文化影響至深的日本鬆下集團的企業綱領的第一條是“為人類造福”。《易》曰:“君子慎始”,立誌是人生事業的起點,也是今日“中國式”企業家人格塑造的一個起點,宏大誌向將為企業的發展帶來強大的動力。而之所以產生這種宏大誌向,源於傳統文化對人的熏染和教育,《四書》是中國人的聖經,其開篇第一句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曾國藩認為這些經典上的教誨“皆我分內事,若讀書不能體貼到身上去,則讀書何用?”意思就是按經典所倡導的來立誌,然後要切實地身體力行。他又說“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朱熹也曾說“有恒是入德之門”。由此可見,立誌不單是人生之起點,還是人生的旨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