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浦東金茂大廈上海金茂大廈,位於浦東陸家嘴CBD核心區,1998年8月建成,是上海邁向21世紀的標誌性建築之一。建築高420.5m,共88層。和環球金融中心上海環球金融中心,2008年建成。高度達492m,共計101層。相繼建成之後,上海已經成為受世界矚目的高度“巨人”。2005年,上海擁有16層以上的高層建築4000多幢,成為世界上擁有高層建築最多的城市之一。中心城區寸土寸金,建造高層建築有利於節約土地資源、降低開發成本,但天際輪廓線遭到破壞、中心地區“熱島效應”加劇根據有關部門的監測,2005年上海市中心城區”熱島“已從10年前的3個增加到8個,市內地麵平均溫度扣除氣象因素,夏天升高約2℃。上世紀90年代以來,熱島效應的影響已上升到總體影響的30%左右。地麵沉降等成為大都市發展麵臨的新的隱憂。蘇州河畔”中遠兩灣城”,高層樓房似“排門板”臨河而立,令人窒息。中心城區和曆史街區已被淹沒在高層建築之中,代表上海空間特色的裏弄街坊和細密肌理臣服於高聳的塔樓腳下,其固有的社會網絡和日常生活的自在悠閑也在來自四麵八方的俯視下逐漸消亡。
城市中心區高層林立圖被高樓大廈包圍的傳統民居21世紀初,上海市政府提出在舊區改造中率先實施“雙增雙減”。“雙增”即增加城市綠地、增加公共空間;”雙減“即減少建築總量、減少容積率。這是上海為提升城市環境、適應新形勢的發展要求而執行的一項規劃控製戰略方針該方針於2003年上半年提出,下半年在市規劃工作會議上確定為重大政策。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的《上海市城市規劃條例(修正案)》,進一步明確了”雙增雙減”方針的法律地位。2003年12月1日,修改後的《上海市城市規劃條例》開始實施,規定中心城區住宅淨容積率為2.5,辦公樓淨容積率為4,這與以往的住宅和辦公樓容積率相比大為降低。
然而,由於中心城區土地資源緊缺,功能又日趨集中,無論是從功能還是從空間景觀角度來看,高層建築顯然並不會退出現代城市建設的舞台。同濟大學唐子來認為,對高層建築應采取科學、理性的態度:“各地情況不同,建高樓,首先要看需求,其次要綜合權衡其正負效應,製定高層建築的空間分布策略。”從過去一味鼓勵興建高層建築,到現在全麵考慮建築的綜合效應,這一變化,折射出當代中國城市建設思路的變遷。
(2)空間特色
在2002年的上海雙年展上,一幅以樓房為表現對象的前衛攝影作品格外引人注目,這幅作品的題目叫《永不搖晃》。作品由6幅高2m、寬1m的照片組成,畫麵布滿20世紀70—80年代建造的、被上海人稱為“新工房”的住宅樓。針對這幅攝影作品,上海美術館學術部主任李旭說:“上海人驚訝地看到自己生活中的元素被切割拚合成了一個更大的樓以後,會讓人感到有些可怕。他們感覺到一種極端的擁擠所帶來的結果。現實生活中可能沒有這麼極端,但是作品中的房子讓他們看到了擠到這樣的程度是一種什麼樣子,他們感到了一種恐懼。”藝術評論家艾未未說:”《永不搖晃》為我們展示了關於建築、永不搖晃。
關於人的生活狀態和風格的超現實世界。大量的形象切割和排列使我們重新看待我們熟悉的樓宇、街道和城市。一切關於文化和風格的討論與爭議都在現實麵前變得蒼白無力。“時任上海市規劃管理局副局長的伍江說:”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這樣的空間裏,但是我們好像有的時候不是很注意,也有人提出我們的城市空間好像在過去計劃經濟時代形成得比較千篇一律……它使我們的生活相對變得比較缺乏選擇性,比較單調,比較擁擠,層次也比較低。我們在居住的空間當中,很難感受到精神方麵的需要。比如說文化的、美的、感情的、曆史的、民族的各種需要,我們沒有辦法滿足,而隻能滿足人們最基本的生存的需要。”夏駿,陰山.居住改變中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7820世紀90年代以前,僅以“有”、“無”作為核心標準的中國城市,不僅人均居住麵積狹小,住房和住宅區的空間形態也像流水線一端生產出來的產品一樣千篇一律。
隨著房地產市場的形成和逐漸成熟,城市居住空間形態不斷豐富,短短10年間,從令人欣喜的多樣化嚐試迅速轉化為令人應接不暇的大膽借鑒,這一過程直接表現為規劃和設計領域對風格與特色的重視程度。問題是當“風格”和“特色”成為城市營銷的手段時,地方的居住文化和傳統特色被當作不合時宜的羈絆而受到冷落,國際化、現代化和巨大的開發利益等綜合因素碰撞在一起,直接導致世紀之交中國城市風格的劇烈動蕩。上文幾次提到的普陀區中遠兩灣城,是在原先”兩灣一宅“(潘家灣、潭子灣、王家宅)基礎上進行舊城改造的典型案例。圖片清晰地顯示,2004年全麵建成的中遠兩灣城與蘇州河畔原先的城市肌理、尺度已經完全沒有對話,尤其是北側為了阻隔鐵路噪音而設計的兩組板式住宅,延綿400m、高達百米,有設計師著文稱”漫步其間,我們時時刻刻都能感受到它的‘高’和‘大’帶給人們視覺感官上的衝擊。中遠兩灣城是一個裏程碑……”華東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中遠兩灣城[J].世界建築,2006(3):94但是,“高大”了的住宅區還是上海的住宅區麼推土機式的舊城改造所推倒的僅僅是一片巨大的棚戶區麼中遠兩灣城所在的蘇州河流段擁有其穿越上海市區流域絕無僅有的兩個“S”型迂回轉彎,其景觀價值堪稱一流,居住在臨河板式高層裏的中遠兩灣城居民可以悠閑地眺望腳下的母親河,而站在城市的其他角落,濱河視線通廊至此”戛然而止”。
(a)改造前的兩灣一宅和建設中的中遠兩灣城(b)建成後的板式高層與舊日肌理完全沒有對話圖中遠兩灣城資料來源:上海市城市建設檔案館圖集資料《巨變》舊城更新本身是一個複雜的係統工程,經濟、社會、文化等多種因素在其中交鋒,其中最為顯著的便是更新過程中居住空間形態的演變。目前,上海城市中心區中,新中國成立前遺留下來的傳統裏弄、改革開放前形成的多層工人新村和經濟體製改革以後的高層公寓等並存,如何看待城市肌理和城市文化性格的延續,事實上是一座城市居住形態的價值觀問題。
住宅空間形態
住宅建設的質量和水平是衡量城市社會經濟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方麵,而住宅的空間形態往往也是“對於我們時代而言可取的生活方式的詮釋”SigfriedGiedion.SpaceTimeandArchitecture.5thed.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Press1974:xxxi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