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本人考取複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國際關係專業軍備控製與地區安全研究方向博士生,師從沈丁立教授。本書是在我的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改而成的。
書稿的一部分是2002年10月至2003年1月我在美國華盛頓特區訪問時完成的。筆者當時有幸在複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軍備控製與地區安全研究項目和美國麥克阿瑟基金會的資助下,在史汀生中心(The Henry L.Stimson Center)進行為期三個月的學術訪問,並完成題為“U.S.Security Policy Towards South Asia after September 11th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hina:A Chinese Perspective”的研究報告,本書的第六章就是在該報告的基礎上形成的。
2003年2月,作者又參加美國國務院組織的“國際訪問者計劃”(International Visitor Program,IVP),前往美國多所大學和研究機構進行為期28天的學術考察。這使得本人有機會就本書的有關問題與專家進行討論和交流看法。
2004年4月至2005年1月,本人在亞洲獎學金基金會(Asian ScholarshipFoundation,ASF)的資助下,作為“亞洲學者”(ASIA Fellow)赴印度尼赫魯大學(Jawaharlal Nehru University,J.N.U.)和國防分析研究所(Institute for Defence Studies and Analyses,IDSA)作為期9個月的訪問研究,期間對博士論文進行了進一步的修改和補充。
借此機會,我要感謝以下機構和項目:
複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和美國研究中心———我的大部分博士課程學習是在這裏完成的。其良好的學術氛圍和眾多的良師益友是本人順利完成博士學業的重要基礎。美國研究中心的軍備控製和地區安全研究項目不僅有本人開展研究的豐富資料,而且多次為我提供國內外訪問和參加學術會議的機會。
美國史汀生中心———為本人在華盛頓的訪問提供了優良的生活和研究條件,並介紹和幫助本人與華盛頓許多思想庫的南亞問題專家進行訪談。
印度尼赫魯大學和國防分析研究所———邀請本人訪問研究,並為本人提供極其優越的生活和研究條件。他們還為我介紹在德裏的有關官員和多個思想庫的美國問題及中國問題專家與本人交流。
美國國務院新聞與文化署、美國駐中國大使館和駐上海總領事館———資助和幫助本人參加“國際訪問者計劃”,在美國進行學術考察。
美國亞洲問題研究促進會(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Asia,PISA)———邀請我三次(1996、1997、2000年)參加在複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舉辦的“中美暑期國際安全講習班”。我正是在此期間開始從事國際安全和地區安全的研究。
斯裏蘭卡戰略研究地區中心(Regional Center for Strategy Studies,RCSS)———邀請我參加第九屆“防務、技術與南亞地區合作安全”國際研討班,得到多位南亞問題專家的指教,與南亞各國的年輕學者相聚。
亞洲獎學金基金會———資助本人在印度進行為期九個月的訪問研究。
台灣中流文教基金會與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將本人的博士論文課題列為2001年度“大陸青年學者基礎研究獎助”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