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篇——八虎騎之夏侯惇(1 / 2)

“常勝將軍”夏侯惇,打仗沒贏過,升官沒停過。

夏侯惇(?-220年6月13日),字元讓,沛國譙郡(今安徽亳州)人,夏侯淵之族兄,漢朝開國功臣之一夏侯嬰的後代,東漢末年曹操部下大將。

夏侯惇14歲時,從師學習,有人汙辱他的老師,被他殺死,由此以勇氣聞名於鄉裏。曹操起兵,夏侯惇是其最早的將領之一。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曹操與袁紹等起兵討伐董卓,曹操任奮武將軍,夏侯惇為司馬。曹操為兗州牧時,夏侯惇為折衝校尉,領東郡太守。曹操東征陶謙,留夏侯惇守濮陽。後夏侯惇隨曹操征討呂布,收複兗州諸城。其間兗州之戰,夏侯惇左眼為流矢所傷,戰後,任陳留、濟陰兩郡太守,加建武將軍,封高安鄉侯。不久,調任河南尹。曹操平定河北後,夏侯惇為曹操鎮守後方,立下功勞,升伏波將軍,仍兼任河南尹。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夏侯惇隨曹操東征孫權,曹操留他和曹仁、張遼帶兵屯駐居巢,以防吳兵。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圍樊城,夏侯惇隨曹操南征關羽,駐軍摩陂,被授予前將軍。曹操死後,魏文帝封夏侯惇為大將軍。幾個月後,夏侯惇因病去世。

夏侯惇在大旱時期,率軍民阻斷太壽河水,築陂塘,灌溉農田,百姓受益。其一生雖多在軍旅,但仍不忘治學,常親自迎師,虛心求教。他為人儉樸,所得賞賜全部分給將士,一生不置產業,至死家無餘財。陳壽在《三國誌》中評價其曰:“惇雖在軍旅,親迎師受業。性清儉,有餘財輒以分施,不足資之於官,不治產業”。

夏侯惇是西漢太仆夏侯嬰之後,夏侯淵族兄。勇猛善戰,十四歲時有人羞辱其師,他便將那人殺死,因此以烈氣而聞名。曹操舉兵時,夏侯惇隨曹操征討,擔任裨將。

初平元年(190年),討董卓聯軍組成後,曹操行使奮武將軍,更以夏侯惇為司馬。夏侯惇曾跟隨曹操到揚州募兵,還賞識過河內人韓浩。曹操建立勢力後,派夏侯惇屯白馬,不久又升折衝校尉,領東郡太守。

興平元年(194年),曹操征陶謙,留夏侯惇守濮陽。當時張邈、陳宮叛迎呂布,而曹操的家眷都在鄄城,荀彧提前勒兵設備,並召夏侯惇前來。夏侯惇率軍隊輕裝前往救援,正好與呂布的軍隊相遇,雙方交戰。呂布軍退回,於是呂布趁機進入濮陽,突襲獲得夏侯惇軍隊的軍用物資。夏侯惇到達鄄城的同夜,與荀彧誅殺數十個謀叛的人,眾心才得以穩定。

呂布又派將領假裝投降,那些假降的人趁機劫持夏侯惇,向他索要寶貨,夏侯惇的士兵非常震驚惶恐。夏侯惇的部將韓浩於是指揮軍隊駐紮在夏侯惇軍營門外,命令士兵諸將按兵不動,各個軍營才安定下來。韓浩又說:“你們這些凶殘的叛逆者,居然敢挾持大將作為人質,你們還想活嗎?且我身負討伐叛賊的使命,難道會因為一個大將而放任你們嗎?”

又哭著對夏侯惇說:“當奈國法何!”

隨即召集士兵準備攻擊劫持人質者。劫持者害怕地連連叩頭,說:“我們隻求給些錢財,讓我們回去罷!”韓浩痛斥劫持者的行為,將他們全部殺了。夏侯惇免於一死。曹操聽說了這件事,對韓浩說:“你的做法可以作為萬世之法。”於是發布法令,今後如有劫持人質的,連人質一同消滅,不要顧忌人質,因此以後再也沒發生過劫持人質事件。

夏侯惇與荀彧、程昱力保三城。曹操回軍後,夏侯惇跟隨曹操征討呂布,卻被流矢射傷左目,從此被人稱為“盲夏侯”。但夏侯惇極重外表,每每照鏡看到自己盲了眼都會十分憤恨,將鏡子推往地上,不喜歡被人叫自己“盲夏侯”。後複領陳留太守。在任時舉衛臻為計吏,並命令帶著夫人出席宴會,衛臻認為這是末世才有的敗俗之舉,不合正禮。夏侯惇憤怒,把衛臻抓了起來,但沒多久又把他放了。

後來,夏侯惇領濟陰太守、任建武將軍、封高安鄉侯。

當時大旱,蝗災,夏侯惇截斷了太壽水,形成了一個池塘,親自擔土,率領士兵種稻耕田,避過了缺糧的危險,百姓皆受益。

戰功卓著

建安三年(198年),呂布派遣中郎將高順和北地太守張遼進攻劉備。夏侯惇受命援救劉備,但被高順等人擊敗。沛城最終被攻破,劉備妻子再次被擄,劉備單身逃走。

後來,夏侯惇轉任河南尹。

建安七年(202年),劉表派劉備向北進攻葉縣。夏侯惇受命前去抵擋,駐軍於博望的劉備火燒自營退卻,夏侯惇不聽李典所勸,與於禁追擊劉備,留李典守後。最後,夏侯惇被劉備伏兵所敗,幸而李典來救,劉備才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