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是什麼?有的人認為,邏輯就是智商(IQ),那些邏輯思維水平較弱的人,都屬於智商偏低的類型。有的人則認為,邏輯就是專業的邏輯學,沒接受過邏輯學課訓練的人,其思維不會具備邏輯性。還有的人認為,邏輯就是邏輯推理,像偵探一樣順藤摸瓜、抽絲剝繭。
其實都不盡然。智商高低的確決定了每個人的思維能力水平,但這並不意味著邏輯與智商是同一個概念。注意,邏輯思維要求人們對每個事物所屬的“概念”,有著極為嚴格的界定。把邏輯與智商畫等號,本身就是混淆概念的邏輯錯誤。
邏輯與邏輯學是既有聯係又有區別的兩個概念。“邏輯”的含義最初是一種關於論證與思維的規範。如果不按照“邏輯”規定的方式去思考,那麼你最終得出的結論很可能是錯的。而邏輯學是一門研究邏輯問題的學科。也就是說,“邏輯”是邏輯學的研究對象,而不是“邏輯學”本身。
同樣的道理,邏輯推理是一種運用邏輯思維的智力活動,而不是“邏輯”本身。在邏輯學中,邏輯推理就是通過若幹“已知前提”來推導出事物的本來麵貌。推理過程會運用到很多邏輯法則。推理是否成立,主要看結論符不符合邏輯與事實。
本書除了介紹關於邏輯的基本知識之外,更多時候是在解讀邏輯思維。
曾幾何時,邏輯思維成了智慧的象征。無論是推崇福爾摩斯、波洛、柯南的偵探小說迷,還是學富五車的高校教授,他們都認為邏輯思維閃爍著這個世界上最耀眼的理性之光。
在北大哲學係,邏輯學專家的課程非常受歡迎。因為廣大師生都意識到,現實生活中有太多太多因邏輯謬誤而引發的混亂現象。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學會理性地分析問題,不僅有助於大家提高工作和學習質量,也能讓大家更清楚地判斷出哪些自己習以為常的觀點存在邏輯矛盾。
沒接觸過邏輯學的人,可能覺得邏輯離我們很遠。其實不然。邏輯無時無刻不存在於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會用到邏輯思維,隻不過有些人的思維方式缺乏邏輯性。你遇到以下情況時,其實就接觸了邏輯問題,需要借助邏輯思維的力量來解決。
兩個人交談時總是覺得溝通困難、話不投機。你說天,我說地,驢唇不對馬嘴,好像是雞同鴨講。從本質上說,這其實是因為兩個人的思維不在一個頻道上,沒有遵循共同的邏輯,從而使得話題沒被固定在同一個範圍之內。
在與他人辯論某個話題時,你明明不讚同對方的結論,但說不出違和感在哪裏。另一個人指出,對方在論證結論的過程中偷換了概念,還用錯了論據,所以推理過程在邏輯上站不住腳。
有人提出一個猜想,而你想去分辨這個猜想是否成立,於是查閱了許多資料和數據。但哪些資料可以證明這個猜想成立,哪個數據可以否定這個猜想的真實性,這就需要經過邏輯推理來驗證。
也許你覺得邏輯命題是專業學者才能想到的智力遊戲。但事實上,你每天在不知不覺中已經提出了無數直言命題、選言命題、假言命題。北大教授提出的理論假設可能很深奧,但在本質上和你隨口陳述的一個觀點同樣屬於邏輯命題的範疇。
總之,無論是發現問題還是解決問題,無論是驗證判斷還是揭露謬論,邏輯思維都是我們必不可少的工具。而想要提高邏輯思維能力的話,就得對邏輯思維的知識有較為深入的了解。
比如,邏輯思維遵循著哪些基本定律?邏輯推理采用了什麼方法?概念和命題對於邏輯思維的意義?演繹法、歸納法、類比法等邏輯推理方法應該怎樣運用?如何運用邏輯思維來找出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怎樣辨別生活中遇到的邏輯謬誤?哲學家們為什麼樂此不疲地研究看似遠離生產生活的邏輯悖論?如何識破詭辯中的邏輯陷阱?
盡管邏輯思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把邏輯思維當成人類唯一正確的思維方式也是一種誤區。北大學者認為:邏輯思維無論發展到何種境界,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從更廣闊的角度說,任何單一的思維方式,都不足以解決所有問題,而唯有多種思維方式互相補充,才能做到這一點。
可以說,隻有充分了解邏輯和邏輯思維後,我們才能在日常生活中正確地運用邏輯思維,減少自己過去存在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