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先生曾說過這樣一段話:“我從未有幸在商學院聆聽教授指導,我年輕的時候,最喜歡翻閱的是上市公司的年度報告書,表麵上挺沉悶,但這些會計處理方法的優點和漏弊、方向的選擇和公司資源的分布對我有很大的啟示。對我而言,管理人員對會計知識的把持和尊重、對公司財務的控製,是最基本的元素。”
可是,很少有企業家主動關心財務知識。我們總是模糊中意識到,財務是個很簡單的事情,不過就是收入進來了。這就好像你把刀已經拿在了手裏,但不知道手裏拿的是什麼,模糊中感覺像是個鐵的東西。這樣,你當然也沒有欲望去學會怎麼使用它,用好它。
企業家不愛看賬目。看帳目,他們就“一翻兩瞪眼”。企業家都是非常精明的,他們在做生意的過程中,在企業管理中,心中都有一本賬。但是他不重視財務這本大賬,往往就算自己心中的那本小賬。
企業家害怕數字。因為很多時候,財務一說話,就有很多數據、很多術語讓企業家聽不懂。企業家說話,財務也聽不懂。幹脆,企業家不再和財務溝通:“小王,你就照我說的做吧!不懂裝懂,危害無窮。
不過,想改變這樣的狀況並不難,所需要做的就是從簡單的會計要素開始了解,很快就能進如財務的大門。
(第一節)弄懂會計基本六要素。
簡單地說,會計工作主要是把企業雜亂的會計數據歸納整理,加工編製成有用的財務信息係統。
學習會計語言,首先要對會計語言要素有一個基本功的理解。對於什麼是會計,社會各界,包括企業家們的理解是不一樣的,甚至職業會計人員也會有不同的理解。例如,咱們平常所指的李會計、張會計,但這隻是對會計工作人員的稱呼。會計不是單指某個人,會計也不是簡單地把經濟業務記錄在流水賬上。那麼會計到底是否什麼呢?有人說會計是管理的工具;也有人說會計是一個信息係統。會計的工作就是收集信息、加工信息、儲存信息,並對外披露信息。但從企業管理的角度來說,會計是企業的語言,這種語言是企業內部交流的工具。
不管會計多麼複雜,會計報告寫的有多厚,憑證賬簿有多少,會計的語言主要是由兩組詞彙構成:一組是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的會計語言詞彙;另一組是否反映企業在一定期期間經營成果的會計語言詞彙。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會計語言詞彙劃分為六項,即六大會計要素: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其中前三項屬於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的會計語言,體現在資產負債表中;後三項是反映企業生產經營中成果的會計語言,體現在損益表中。
A、B、C三人是好朋友,他們發現現在的文化公司很賺錢,而且進入的門檻也很低。2002年3月20日,他們決定到工商局注冊一家文化類的公司。注冊時,A入股35萬元,B入股40萬元,C入股25萬元,共同投入到公司的資金是100萬元。公司運營一段時間後,他們發現資金不夠,於是決定向銀行貸款。8月15日,他們用公司的固定資產作抵押,向商業銀行貸款100萬元。
如果問3月20日公司擁有多少資產,我們會說有現金100萬元。誰對它擁有權利呢?我們說股東擁有權利,因為投資人是企業的主人。這時候就是資產等於所有者權益,從數量上來講就是100萬元等於100萬元,但它卻包含兩個方麵的內容,即:一是告訴你此時此刻擁有什麼;二是告訴你,此時此刻誰對100萬擁有權利,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麵。
100萬元不夠,再借100萬存入銀行。此時此刻擁有資產多少?我們說200萬元,誰對它擁有權利呢?兩部分人擁有權利,創業者擁有權利100萬元叫所有者權益,對於創業者來說銀行借款是債務,承擔的債務有100萬元。200萬元=100萬元+100萬元,即,資產=負債+股東權益。
通過以上事例,我們可以知道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三者之間的關係。那什麼又是收入、費用、利潤呢?
某公司在該月銷售商品的收入為100000元;為取得這些收入發生費用80000元,其中銷售商品的購入成本70000元,管理費用、員工的工資等費用為10000元,這樣,通過收入與費用的比較,該月就獲得了利潤20000元。其數量關係不妨看看列表方式吧!
項目。
金額。
主營業務收入。
100000。
減:主營業務成本。
70000。
管理費用等。
10000。
80000。
利潤。
20000。
表中的收入、費用和利潤之間的數量平衡關係,是指該公司在某時期資產運動處於顯著變動狀態時的狀況。在這裏,可以明顯地看到:
該公司有100000元收入,同時為獲得收入,相應的,該公司發生了80000元費用,收入比費用多了20000元表現為利潤。
對會計對象的具體內容進行最基本的分類,稱之為會計要素,通常講,會計要素就是會計要核算的內容。企業的經濟業務十分複雜,要準確核算,必須將其進行分類處理。現行的《企業會計準則》將其分為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共6類會計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