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忙爸媽”帶孩子有巧招 (1)(1 / 3)

工作忙碌沒有時間照顧孩子,以為交給爺爺奶奶就沒事了?那你對孩子就太不負責了。無論爺爺奶奶再怎麼貼心,疼愛孩子,都比不上爸媽對孩子的關心。在孩子的成長中,爸媽的地位不可能被取代。因此,無論你們有多忙,都不要忘記還有一個可愛的孩子渴望得到你們的關愛。事實上,無論多麼忙,隻要掌握方法,都不妨礙我們成為好爸媽。

1.每天給孩子1小時

你是上班的忙媽媽?其實,隻要你合理地分配時間,把零零碎碎的時間拚起來,還是有很多親子時間的。記住,不管你的工作多忙,每天至少要給孩子1小時。

“你每天有多少時間陪孩子?”

被問到這個問題的在職媽媽想了想,都不由自主地搖了搖頭,每天忙於工作的自己哪裏還有多少時間陪孩子。下班回家基本上都是抱抱孩子就趕緊再放下去做飯、做家務。

被問到這個問題的在職爸爸更是想都沒想全部搖頭,上班時間沒法陪孩子,下班了還有各種應酬,有時甚至三更半夜才回家,隻能看看熟睡的孩子趕緊洗漱睡覺,早上孩子還沒醒,自己又急匆匆地上班去了。

由於工作忙碌,越來越多的年輕爸媽選擇了讓老人幫忙帶孩子。像我家這樣把老人接來一起住的還算好的,還有很多父母由於工作性質或者生活壓力等原因不得不將孩子送到外地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者別的親戚家裏。

可是,我們把孩子交給老人就能放心、就可以不用管孩子了嗎?父母在孩子心中的位置是特殊的,是不可取代的,不管老人再怎麼疼孩子,再怎麼和孩子貼心,都比不上爸媽對孩子的關心。不要以為我們把孩子交給老人就可以放手不管了,那是一種極不負責任的行為。祖孫情或親戚情無法代替父母及子女間的親子之情,也無法使孩子在受教育的黃金季節得到春風細雨的滋潤,使孩子在身體發育、性格形成、觀念形成等方麵得到正常的嗬護與教育。

親子質量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孩子的性格和心理發展,有一位老師曾經做過一項調查,他們班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是和祖父母或親戚一起生活的,父母長期不在孩子身邊。這些孩子的智商與別的孩子無異,但是在學習習慣、學習能力、溝通交往等方麵,卻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具體表現為:

(1)生理發育不良,心理較為封閉。生活起居得不到精心照顧,性格內向,不願與人溝通,有什麼問題也不願告訴同學或老師。

(2)自控能力差,在家裏長年缺乏必要的、有效的思想行為束縛,加之社會、媒體等不良風氣的影響,很容易養成不良行為習慣,這些孩子大多很倔強,不服說教,很令老師頭疼。

(3)學業成績下降。這些孩子都不笨,但由於孩子天性愛玩,學習需要家長約束和指導,可即使家人約束,但因不是其父母,孩子未必願意接受教育,終究無力改變孩子學習不自覺、學習成績下滑的狀況。

麵對這些孩子出現的問題,該老師感歎親子關係真的很重要,如果家長長期不在孩子身邊,或即使和孩子在一起卻沒時間陪孩子,那麼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在性格和心理方麵都會存在很多問題。

為了能讓孩子健康成長,我們這些“忙爸媽”該怎樣利用好有限的時間和孩子做好親子交流,培養高質量的親子關係呢?

有教育專家說父母每天要陪伴孩子至少1小時,不是單純地和孩子在一起就行,而是要和孩子互動、交流,陪孩子做遊戲,給孩子講故事。現在很多孩子缺乏陪伴,父母以為隻要自己出現在孩子的視野裏就算和孩子在一起,其實不是,隻有和孩子交流、和孩子做同一件事才能算得上是你陪孩子了。

其實,陪孩子時間的長短並不是決定親子關係是否高質量的關鍵。關鍵是陪孩子的過程中要多和孩子互動,讓孩子充分感到你在乎他、尊重他,讓他對你產生信任感和依戀感。而且不要以為孩子小還不懂事,沒必要陪孩子,等孩子大點了再陪孩子也行。殊不知,情感是孩子生下來就會感知到的,並不是等到長大了懂事了才會有的。在孩子剛出生尤其是孩子一兩歲時父母一定要多花時間陪伴孩子。溫馨的家庭氛圍、家人的包容與接納,這些都是一種積極的陪伴,會讓孩子感覺快樂、踏實,從而能安心地做自己的事情、更有成長的力量,並且敢於嚐試。如果孩子從小缺乏父母的陪伴,當他們進入人群中時就會產生不安全感,不知道如何與人交往,進而會產生一係列的心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