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診斷書:
周日了,喬喬決定寫作業:她打開電腦、登陸QQ、瀏覽網頁,然後才開始查看作業要求;要求看完了,她決定去泡一杯咖啡,好集中精神寫作業;喝著咖啡,她開始下載新歌;聽了一會歌,美美打電話來約她一起去逛街;逛街逛得好累,先看個星爺的電影解解乏;電影看完了,晚上七點了,喬喬開始寫作業;晚八點,作業寫完了,她打電話給丹丹,抱怨老師布置的作業太多,害自己寫了一天……
事實上,和喬喬類似的經曆,許多人都有過,隻是我們對此不以為然,毫不放在心上,但美國德波爾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瑟夫·R·法拉利卻告訴我們,這是一種病,這種病的名字叫做“慢性拖延症”。
拖延症的類型有很多,激進型、完美型、決心型、逃避型……五花八門、不一而足,然而,不管是什麼類型的拖延症,卻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隱蔽。沒有誰願意主動承認自己得了病,更沒有哪種病會巴巴的自己跳出來告訴患者:“嗨,你得病了”,拖延症更是一位“骨灰級”的偽裝大師,想要識破它,擁有一雙“火眼金睛”是必須的。
那麼,火眼金睛在哪裏呢?
不必去苦苦尋覓,不必去慌忙求助,事實上,最厲害的火眼金睛就是我們自己的眼睛。
最了解自己的那個人永遠都是我們自己,認真地審視一下自己,審視一下自己的日常心理和行為,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拖延症到底有沒有“附身”於自己。
拖延不是病,拖延症卻是病
在日常生活中,拖延並不是什麼稀奇事,許多人對此司空見慣,覺得理所當然,並沒有什麼不正常,甚至,有的時候,不拖延反而會被視為一種錯誤。
在秘魯,如果你在約會的時候準時到來,人們會認為你非常的不懂禮貌,相反,如果你姍姍來遲,人們不但不會責怪你,還會感到非常的高興。難道秘魯人喜歡等待的感覺嗎?或者是他們有什麼怪癖?不,不是這樣!秘魯人非常正常,隻不過拖延已經成為了他們社會文化與行為準則中的一部分。在他們的認知中,遲到、拖延才是一種正常行為,就像是我們認為飯前要洗手、見麵要握手一樣。
事實上,這種“秘魯式的正常”並不是僅僅隻發生在秘魯人的身上,相似的情況在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屢見不鮮。
在絕大多數人看來,拖延,或者說是將事情延後處理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幾乎所有的人都這樣做過。這種延後,可能是因為當時真的沒有時間,可能是因為實在是太累,想要放鬆和調劑一下,也可能是因為有更重要的事情亟待解決……總之,理由有千千萬,每一條理由似乎都在印證著這樣一個結論:拖延是情有可原的,是在所難免的,是非常正常的,它不是病!
確切地說,這種結論沒有什麼不對,拖延和拖延症確實是兩個概念,拖延的人並不一定就有拖延症,但患有拖延症的人一定會拖延。拖延不是一種病,拖延症才是病,而拖延無疑就是拖延症的病灶所在。
我到底有沒有拖延症
“慢性子”的人,全世界都有,做事拖拖拉拉的人也是隨處可見。有人說,做事拖拉的人都有拖延症,很顯然,這種說法是不合理的。但是,拖延症又不是感冒,會出現明顯的發燒、咳嗽、流鼻涕等症狀,要“確診”實在是不容易。
張鵬是就讀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一名中國留學生,人如其名,他長相英俊,性格隨和,學業優異,剛剛讀到大三的時候就接到了IBM公司的聘書,可謂是鵬程萬裏,前程似錦。可是最近張鵬的心情卻並不好,甚至可以說非常的差。為什麼呢?歸根結底就是四個字:畢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