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成功有方法,格局影響結局 (2)(3 / 3)

處於劣勢時,不要一味抱怨自己生不逢時,因為這樣隻能讓自己陷入更加困頓的處境中。隻有積極思考,才有可能將劣勢轉化為優勢。

成功者往往能夠從危機中尋找到可以利用的良機,在失利中尋找契機,從而使自己反敗為勝。

這個方法不行就換個方法,當我們發現一條路走不通時,要能夠及時轉換思路,改變方法,以退為進,尋找一條更加通暢的路。

成功真諦:艱苦勞動+正確的方法+少說空話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年輕人問愛因斯坦:“成功的秘訣是什麼?”愛因斯坦便寫下了這樣一個公式:A=X+Y+Z。他說:“A=成功,X=艱苦勞動,Y=使用正確的方法,Z=少說空話。”

很多人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們明白成功的真諦,即艱苦勞動+正確的方法+少說空話。理解了這個真諦之後,腳踏實地去做,你才能最後收獲成功。

1.艱苦勞動是成功的基礎

成功的人未必都很完美,但他們有項特質是常人所沒有的,那就是勤奮。亞曆山大曾經說過:“雖有卓越的才能,但沒有一心不斷的勤勉、百折不撓的忍耐,亦不能立身於世。”“無限風光在險峰”,隻有努力攀登,才能有“一覽眾山小”的豪情。

王亞南是我國著名的經濟學家和教育家,建國後任廈門大學校長直至去世,他為廈門大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王亞南小時候胸有大誌,酷愛讀書。他在讀中學時,為了爭取更多的時間讀書,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隻腳鋸短半尺,成為三腳床。每天讀到深夜,疲勞時上床去睡一覺後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腳方向傾斜過去,他一下子被驚醒過來,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讀。天天如此,從未間斷。結果他年年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由於少年時勤奮刻苦地讀書,他後來成為我國傑出的經濟學家和教育家。

很多人渴望贏得成功,卻不願意努力工作。這些人希望工作輕輕鬆鬆、一帆風順,但在當今競爭十分激烈的時代,要想在職場中獲得成功,必須勤奮工作,才能獲得成功。

2.正確的方法是成功的必要條件

行事時要注重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用巧妙靈活的思路解決問題。如果不講究方法,往往會事倍功半。

漢斯是一個伐木工人,為公司工作了5年,卻從來沒有被加薪。後來,公司又雇了傑克,傑克隻工作了1年,老板就給他加了薪。這引起了漢斯的憤怒,他去找老板理論。

老板說:“你現在砍的樹和5年前一樣多。我們是以產量計酬的公司,如果你的產量上升了,我會高興地給你加薪。”

漢斯聽完後開始更賣力地工作,並延長了工作時間,可是他仍然不能砍更多的樹。他又去找老板,並把自己的困境告訴了他。

老板讓漢斯去跟傑克談談,並說:“可能他知道一些你我都不知道的東西。”

於是漢斯就去問傑克:“你怎麼每天都能夠砍那麼多的樹?”

傑克回答:“我每次砍樹之前都會先把斧頭磨鋒利。你最後一次磨斧頭是什麼時候?”漢斯紅了臉,一言未發。

工作中,許多人如同漢斯一般,勤奮努力,任勞任怨,卻忘了磨斧頭,找尋巧幹之路。成功者大多懂得巧幹,能找到正確的方法,而且善於抓住機遇。

職場中人不要盲目地幹活,而是在行動之前找到合適的方法,在執行中快速並高效地完成自己的任務。

很多事情的最後效果如何,就取決於你的行事方式,取決於你是否在正確的時間、地點,用正確的方式做正確的事情。在執行過程中,我們要根據事情的實際情況找到正確的方法,以確保任務順利完成。

3.行動是成功路上的階梯

“一打綱領不如一個行動”,說一千道一萬,關鍵在行動。沒有行動,喊再多口號都沒有意義。要想成功地達到目標,實現夢想,就必須少說空話,努力工作。

古時候,有兩兄弟看到大雁在不遠處,彎弓欲射之時爭執起來,一個吵吵著射下來要烹著吃,另一個嚷嚷著射下來要煮著吃。大雁就在兩人的爭論不休中飛遠了。

在工作中,我們也常常能看到這樣的人:要麼隻會坐而論道,沉迷於文山會海中,誇誇其談,用嘴上、紙上的演示代替了真正的行動;要麼,在麵對一項任務時,不想著趕緊尋找解決方法,隻是一味抱怨,結果,都錯失了解決問題的最佳時機,到最後什麼也沒做成。

社會需要的不是嘴上說得漂亮的人,而是踏實肯幹的人,嘴上說得再好也比不上行動。隻有行動才能讓你有所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