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察哈爾的東北軍(1 / 2)

熱血中華 這是一個熱血的時代,也是一個屈辱的時代。

在這個充滿著變數的時代,有這麼一群人:

他們是視死如歸的亡命徒,用自己的生命和鮮血去捍衛國家和民族的尊嚴。

他們是不折不扣的小人物,毫不起眼,卻成了洪流中的逆行者。

他們是普通人,無人知其樣貌,甚至無人知其姓名。

他們學識未必淵博,可人人都在用行動詮釋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的意義。

他們未必能夠吃上一頓飽飯,可他們卻願意為了“國家”二字,拚盡全力。

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稱呼:炎黃子孫。

他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去書寫那一段可歌可泣的曆史篇章,在壓迫和屈辱中,奏響那不屈的反抗號角,他們是民族的脊梁,尊嚴的底線……

自始至終,二十九軍一零九旅三團的青年軍官連長許晨風都未曾想到過,自己竟然會淪落到這麼一個下場,堂堂黃埔軍校的畢業生,投筆從戎,初登戰場,卻被扣上了一頂“違抗長官”的帽子,沉重的手銬和腳鐐,束縛著他的自由。

等待著他的,或許是被槍斃的命運吧。

回想起參軍這兩年的曆程,許晨風的心裏唯有憋屈二字!

1931年,關東軍製造九一八事變,挑起事端,軍政部的拖遝,是戰是和猶豫不決,試圖通過國聯調節中日矛盾,二十萬東北軍,不戰而退,撤出山海關,將東三省拱手讓給關東軍……

許晨風萬萬沒想到,期待了這麼久,等待了這麼久,到最後,居然是全軍撤退的命令,二十萬大軍,一槍沒放,丟下了東三省百萬平方公裏的國土和千萬老百姓,就這麼樣灰溜溜的撤走了……

許晨風無法接受這種殘酷的現實,這個黃埔軍校的高材生,被長官部寄予厚望的將壇新秀,第一次頂撞了長官,向著團長大發雷霆,咆哮公堂,堅持不撤,誓死抗戰,要用生命和鮮血來捍衛東北軍最後的尊嚴!

然而,許晨風這等義憤填膺的愛國申訴卻並沒有得到長官的賞識,蠻橫的態度激怒了團長,團長下令,剝奪許晨風一切職務,交至軍法處查辦。

因此,許晨風落了一個鐐銬加身的下場。

兩天兩夜的急行軍,許晨風眼睜睜的看著部隊從東三省一直撤到了山海關,心有不甘卻又無力阻止……

“連長,吃點飯吧。”許晨風曾經的士兵,端著一碗白米飯來到了他的跟前。

看著搪瓷碗中那夾雜著穀殼的米飯,上麵還有兩根小鹹菜,許晨風閉上了眼睛。“端走,不吃,我隻吃東三省的米飯。”

士兵規勸道:“連長,您就別較真了,整個東三省,已經徹底成了鬼子的地盤了,就算是您餓死了,也改變不了這個事實,長官的軍令,咱們當兵的,不能不聽啊。”

聽這話,許晨風氣不打一處來,睜眼怒道:“狗屁,一道軍令,讓整整二十萬人,一槍沒放,將大片的國土拱手讓給了鬼子,這等奇恥大辱,全都算在了咱們的頭上!北大營的飛機,坦克,全都給了鬼子,將來,鬼子肯定要用這些武器來攻打咱們!”

聽著許晨風發火的言論,士兵閉嘴,不敢言語,手中端著飯碗,不知該如何是好。

“怎麼了,晨風,大老遠的就聽見你在嚷嚷,心裏那道坎,還沒過去嗎?”這時,傳來一個威嚴的聲音,許晨風抬頭看過去,一臉威嚴的團長吳成國走了過來。

二十九軍的前身是軍閥混戰時期的西北軍,中原大戰之後,張少帥整編西北軍,組建二十九軍,並入東北軍行列之中,無論是軍官還是士兵,依然是傳統的西北軍軍裝,與中央軍迥然不同的灰藍色的製式軍裝。

吳成國所帶領的三團原本並不是二十九軍的部隊,而是東北軍獨立第七旅,隻是後來在撤退的時候,劃歸了二十九軍。

正是這支部隊,眼睜睜的看著北大營丟掉……

一條武裝帶紮在腰間,標配的勃朗寧手槍扣在槍套之中,踩著長筒馬靴,再加上那張嚴肅威嚴的國字臉,吳成國給人一種硬漢的既視感。

“團長好!”士兵連忙立正敬禮。

然而,許晨風依然坐在地上,絲毫沒有表示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