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6章 巡【九】(2 / 3)

同時也減少了風險性,這樣又何樂而不為那?“國之大務,莫先於戒備。若夫失之毫厘,則差若千裏,覆軍殺將,勢不逾息,可不懼哉!故有患難,君臣旰食而謀之,擇賢而任之。若乃居安而不思危,寇至不知懼,此謂燕巢於幕,魚遊於鼎,士不俟夕矣!傳曰:‘不備不虞,不可以師。’又曰:“豫備無虞,古之善政”。又曰:‘蜂蠆尚有毒,而況國乎?’無備,雖眾不可恃也。故曰,有備無患。故三軍之行,不可無備也。”我看了看這群參謀們,顯然他媽呢不明白為什麼我要把諸葛亮的兵法,國家防務的這一節拿出來,很顯然的這與當前我軍看起來沒有什麼聯係。

看著他們都被我的話勾起了興趣,隨即我便開始對他們講述起了《兵法二十四篇》中的正文來,當然了,作為講武堂出身的他們,肯定的對於這樣的必讀的兵書肯定是閱讀甚至是研究過的,可也正是因為如此,我才會用這本兵書來舉例,因為這樣的話,我就不需要用太多的時間來給他們解釋這其中的要義了。

“兵法雲:賢才居上,不肖居下,三軍悅樂,士卒畏服,相議以勇鬥,相望以威武,相勸以刑賞,此必勝之征也。士卒惰慢,三軍數驚,下無禮信,人不畏法,相恐以敵,相語以利,相囑以禍福,相惑以妖言,此必敗之征也;翻譯過來也就是說軍隊出師必勝的條件是,真正有才德的人擔任著重要職務,沒有才德的人被貶斥到最低位置,三軍將士情緒高昂,團結統一,上下關係和睦,士卒服從命令,勇敢善戰,軍容威武雄壯,法紀嚴明。軍隊出師不利,必然伴隨下列征兆:士兵懶惰、散漫,不遵守軍紀,全軍將士非常畏懼對敵作戰,兵卒不講信義,不畏懼刑罰,對敵軍實力估計過高,內部不團結,彼此之間通常的話題是與利益有關的事情,喜歡猜測事情的吉凶禍福,附會各種無稽之談,軍內流言蜚語盛行,軍心渙散。”

解釋過之後,我繼續說道:“我的意思其實我想大家都明白,現在軍隊的勝利的同時還伴隨著一些不和諧的音符,而且我雖然相信護國軍的軍紀嚴明,但是我卻在之前的困難中發現了一些問題,現在的軍隊已經變得不再像是在雲南時候的滇軍那樣了,現在護國軍更為功利了,當然了,這沒有錯,可是我在想是不是我在任用人員的方麵出現了問題,當然了,或許沒有,可是我覺得現在的軍隊中確實的存在一些不穩定因素,不過好在這樣的不穩定因素沒有滲透到參謀部中。”

而且加入就算是唐繼堯方麵沒有任何的動向,可是如果我軍一戰未能撕裂袁軍的防禦戰線那?而且現在曹錕雖然暫時失去了優勢,但是他所布置的戰線根本就沒有動搖,而且現在馬繼增、四川將軍楊森、龍覲光、張敬堯四人的部隊,還在撒網式的對我軍各方麵施加無力壓迫,同時也是對於我軍展開了不定時,不定程度的攻擊,如果一戰未能撕裂正麵戰線的話,那麼我軍肯定要出於一個僵持的狀態下,但是對於一個已經失去了彈藥的軍隊來說,這樣的對峙與持、久戰有可能實現嗎?

即便是我軍一戰撕裂了戰線,成功的進入了正麵敵軍的縱深,而且彈藥也得到了一定的補充,可是這樣的一來的話,雖然初步的計劃成功了,但是一旦進入敵軍縱深的話,那麼我們就有可能要三麵對敵,甚至是四麵對敵,這絕對是我軍現在所不能應付的,而且現在趙又新與劉存厚兩個人雖然處於激戰的狀態下,可是他們沒有前進的意思,雖然打得激烈,但是不前進的話,基本上是無法對進入到敵軍縱深的我軍展開有利的增援的,而且也不能夠很好的分擔我軍的壓力。

說起來,對於趙又新我是完全信任的,但是我也能夠理解現在他們為什麼沒有進軍的意思,一問題嗎恩現在立足未穩,而且他們所處的位置與我軍所處的位置不同,之所以我軍能夠連戰連捷,突近對方戰線,是因為我與王文華二人能夠成行呼應,北洋護軍城城也好,北洋第三炮兵關陣地也罷,我們連個個人的遙相呼應就已經足夠緩解我們雙方的壓力了,如果現在趙又新、劉存厚他們也能夠到達預計的位置的話,或許我會選擇現在的已經改變好的這份作戰計劃,可是現實的情況不允許我如此,所以我也就隻好再一次要求他們該變更作戰計劃了。

我的評書隨著我的再次一摔杯子作為結束了,當我離開參謀部的時候,天已經黑了,夜色迷茫,心迷茫;北洋第三炮兵關陣地,王文華作戰辦公室內,王文華此時正在他的辦公室內,看著桌麵上層層疊加的地圖,不由得感覺到另外一種壓力,袁祖銘部尚在護國軍第一分部,與他之間不過相隔數十裏,但是卻好像天各一方一樣,雖然袁祖銘暫時性的打敗了吳佩孚,但是吳佩孚可不是那麼容易就能夠徹底擊潰的,不然的話,他也不能成為曹錕的帳下第一員大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