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現在明顯的,因為薑華部突破了北洋駐軍的防禦,開辟了革、命軍的進軍路線,這也就導致了他們暴露了自己的裝備配置,從而曝光了革、命軍這一次來勢洶洶、來者不善的特點,當然了或許這一特點隻是針對薑華部的,但是看起來那就是整個革、命軍的整體實力,所以說起來也是因為這一點,才會導致馮國璋親自通電孫文,說起來,兩軍交戰,尤其是在這樣的態勢下,馮國璋這樣的行為是不在常規之列的。
但是說起來,其實馮國璋的心裏是真的不看上革、命軍的,不單單是因為其兩次成功鎮、壓革、命軍,還因為其實說起來那些被孫文納入麾下的革、命軍雖然其中不乏有北洋軍的精銳部隊倒戈,但是更多的卻還是一些進步人士,以及北洋軍中的散亂部隊。這樣的部隊組成的革、命軍又怎麼能夠讓一直統治精銳部隊的馮國璋看在眼裏那?
要是將他們都放在眼裏,那馮國璋就不是馮國璋了,其實也不單就是因為這樣,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使得馮國璋看不上這些革、命軍的就是雖然革、命軍戰鬥英勇,但是卻沒有什麼實際的戰術設置,與北洋軍之間發生的戰鬥,三次勝利,至少有兩次是因為他們的野蠻的進攻而使得北洋軍人心驚膽戰。
雖然這也絕對是軍人應該具備的素質,可是依靠這樣的素質去打仗,真的不是一個正規軍該有的,而且作為軍隊的領袖,這樣的作戰方式,容易造成極大的傷亡,對於自己不下的消耗過大,這裏所說的消耗不單單是因為人馬的死亡,還有因為受傷從而需要休養而不能夠投入下一次戰鬥的戰損,而且這樣的破釜沉舟的打法,對於彈藥、武器的節流非常的不利,容易導致武器彈藥的缺失、不足,從而使得整個部隊在一戰之後,沒有了再戰的本錢。
當然了,這樣的情況暫時是不會發生的了,畢竟這些情況發生的時候,都是在武昌起、義之初革、命軍經常會發生遇到的問題,到了後期就有了明顯的改觀,到了二次起、義的時候,這樣的事情基本就杜絕了,不過雖然是這樣,可是因為一點革、命軍確實找到了不少北洋將領的白眼,這其中對此最為不屑的就要數馮國璋了。
這代表著什麼,馮國璋這樣的比喻表示出了什麼,不言自明。而且這一次馮國璋親自通電孫文那一份電報,最後的署名,就足以表明了馮國璋這一次真的動怒了,而且這一次他的怒火,恐怕真的不單單是革、命軍就能夠承受的。並且,馮國璋其實在通電給孫文的時候,還向臨近五省的將軍們發了一折電文,這電文的內容不得而知,但是想來也應該就是要求他們率兵圍剿革、命軍的同時,警告他們不要起什麼非分之心,這一類的話,當然了,馮國璋是一個老油條。
而且這五省將軍雖然歸屬在他的帳下,但是他卻也不敢在這樣特殊的時候對他們說一些過於直白淩人的話,所以想來馮國璋的語氣應該是非常委婉的,但是用詞卻應該是異常準確有力的。其實說起來,馮國璋不將革、命軍放在眼裏,但是他不得不對另外五省將軍們手下的北洋軍加以重視。雖然馮國璋威望極高,可是她也清楚孫文這個人的能力,恐怕就是昔年身帶六國相印的張儀都未必有孫文的口才以及他的辯術,當年要不是孫文的三寸不爛之舌,又怎麼會有曾經的革、命軍那?
馮國璋代表北洋方麵,當然了,他這是沒有得到任何授權的,可是他再沒有得到授權的情況下,還能夠如此說話,足可以表現他馮國璋本人對於自己威望的自信,與此同時,也表明了馮國璋在北洋軍中的地位,加入歡樂任何一個人,當然了,除了袁世凱之外,恐怕能與馮國璋比肩的也就隻有段祺瑞了,可是我這樣的話,即便是現在的段祺瑞也是絕對不敢說的,能這麼說話的現在除了袁世凱之外,就隻有馮國璋一個人了。
馮國璋是這樣通電護國軍的,他在電文中表示,他一個人代表全體北洋軍,要求護國軍暫停腳步,當然了這不是停戰協議,隻不過就是馮國璋讓蔡鍔暫時觀望的一份協議罷了,觀望的自然就是革、命軍的下場,而且這一次說起來馮國璋時真的動了殺心了,而且也是因為他的決絕,才使得鄰近五省的將軍們不但沒有敢輕舉妄動,反而還聽從馮國璋的命令,將南京及其鄰近五省封了個水泄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