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馮國璋的話中,雖然是他拒不出兵的借口,但是卻也有他真實的想法,那就是馮國璋真的認為,袁世凱稱帝的行為就是因為楊度等人的耳旁風才導致的,其實他對於楊度等人真的是憤恨非常的。
而起他也說了,討袁不如討伐楊度等人,這也是他內心的真實想法,而且他知道,即便真的是袁世凱自願稱帝的話,那麼隻要將楊度等人除掉,那麼肯定會給袁世凱帶來壓力同時也能夠讓他明白稱帝的行為是要找到天下討伐的。
也許那樣的話,或許袁世凱就會通告天下,廢除那所謂的稱帝電文,當然了因為楊度等人已死,所以也大可以把一切責任都推到那些死人的身上。這樣的兵不血刃的方式,使得袁世凱退位,重新恢複共、和製度,其實才是最好的選擇。
馮國璋看問題的角度就是與其他人不同,在加上現在的形勢的壓迫,馮國璋終於決定要做些什麼了,不過在此之前,他卻還要給段祺瑞通上一個電話,因為自從段祺瑞辭去了陸軍總長的位置之後。
道:“華甫兄嗎?這一項少有聯係今天怎麼想起給我打電話來了?”馮國璋道:“芝泉啊,看起來你現在的日子過得很愜意啊,我這不行啊,每天都是進言勸我興兵的混蛋,哎,你也知道我和慰亭的關係,而且咱們三個人的關係這麼好,你說說,我又怎麼能對慰亭用兵那。”
“我明白。”僅僅這三個字勝過一切的千言萬語,而且顯然的袁世凱是明白段祺瑞和馮國璋的用心的,但是這就是出於人性的相關考慮方式了,其實現在袁世凱在這個時候他的心裏實在不斷的權衡的。
他之所以麵對不足兩萬人的護國軍竟然會派曹錕攜帶八萬餘大軍進行鎮壓,很顯然的他是想一戰安天下;護國軍是“討袁”第一軍,而且在其他的什麼有可能出現的“衛國軍”、“保國軍”還未出現之前,如過他能以雷霆之勢將其消滅的話,那麼後續肯定就不會再出現這樣的軍隊了。
而且說起來,其實開始的時候,袁世凱在接到了馮國璋五省獨、立通電的時候,他就知道,馮國璋並不是想要對自己如何,而是馮國璋出於國體的考慮,要不然其實馮國璋根本不必如此麻煩,二十餘萬金陵軍一發動,又有誰能夠抵擋那?
再者說,其實袁世凱之所以以四倍餘敵的決然兵力優勢,也是為了防止馮國璋突然發難,當然了,他預料中馮國璋是不會如何的,但是萬事都有一個可能,假如馮國璋這一次就真的借著護國軍的進軍,同時對他展開攻擊的話,袁世凱這樣的部署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八萬餘大軍是浩大的軍費開支才能夠支持的,而且說起來以現在的角度來看,袁世凱的北洋軍是正規軍,而蔡鍔的護國軍更像是揭竿起義的義軍,所以對於義軍來講,悍不畏死,勇往直前,直到達到了最開始的目的方才罷休。
這其間或許會出現各個方麵不同的問題,但是相信憑借一鼓作氣的氣勢,還是能夠堅持下來的,但是正規政、府軍絕不這樣的,或者說政、府軍在對敵對己的態度上都是於義軍相悖的。
雖然他現在還是金陵軍的最高統帥,但是整的我要他調兵遣將的話,或許真的就會出現拒不受命或者是推辭廢黜的情況,當然了,至少現在來看這樣的情況還沒有發生過,可是這不表示在未來也同樣不會發生。
而且馮國璋對於曹錕的“剿匪”軍真的並不看好,雖然曹錕是一個善戰之才,而且他手下還有像吳佩孚這樣的將帥之才,而且手中大軍幾倍於護國軍,但是馮國璋就是不看好他,或許這就是有種預感吧。
縱然自己現在沒有了崗位,但是自己在於北洋中的威望,絕對是那些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對於自己這樣的個人,那些內閣們的如果不選擇拉攏的話,那又和得罪有什麼區別嗎?當然了,段祺瑞有一點他自己沒有想到。
那就是雖然這一切真的就是袁世凱故意安排如此,想讓他知難而退的手段,但是實際上,那些內閣們不來迎接他,也是有著自己的道理的,那就是段祺瑞號稱北洋之虎,這個名號足可以見出段祺瑞的為人以及他的性格,對於這樣一個存在著領、袖、狠毒、勇猛、機警、果敢、孤獨與一身的人,那些內閣們膽敢輕易招惹嗎?
翌日,終於段祺瑞來見袁世凱了,而且這一次來,看起來段祺瑞的樣子就好像是民間親屬間走動的那樣,大包小裹的,帶著一大堆的東西就走近了袁世凱的官邸,袁世凱這種人自然是要親自的迎接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