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要不然的話我也不會這麼難辦了,我給你打電話就是想問問你知不知道那個劉顯世今天一早宣布了貴州獨、立的這件事,還有就是曹錕領兵和蔡鍔作戰,竟然兩戰連敗我是真不知道,是這個曹錕不行,還是現在的北洋軍,都是一堆廢物啊。”
“你這是什麼意思啊華甫?”
“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蔡鍔的護國軍現在已經占領了湘地的半壁江山,如果再不能控製他們的進兵速度的話,我看用不了多久,咱們也就都該回老家抱孩子去了。”曹錕看著被自己強行撤回來的吳佩孚,也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到最後,隻好選擇樣的話,作為開端……
其實吳佩孚此時也是不知道應該說什麼才好,畢竟他的一個混成旅一個勝仗都沒打,這麼長時間而且也沒有對護國軍真的造成什麼實質性的傷害,曹錕雖然沒有說什麼,可是他知道,其實現在對於他的一些流言蜚語已經不少了,而且很多人還在其中添油加醋的,不安好心,但是奈何,事實讓他對於這樣的人也無能為力,畢竟無力反駁的情況下,他這樣的一個聰明人,又怎麼回會去詭辯那?
看著曹錕這幅樣子,袁世凱其實也有了自己的計較,雖然吳佩孚並不是他心中願意信任的人,但是曹錕怎麼說也還是北洋軍的老臣,雖然在段祺瑞、馮國璋等人的麵前,曹錕的資曆輩分與功績都不能夠相提並論,但是在其他人的麵前,曹錕的功業還是值得一說的,而且尤其是這一次的登基的事情,段祺瑞與馮國璋的“撒手不管”使得袁世凱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單。
那是一種唯有上位者才能夠體會的“眾叛親離”,而且還是自己最親近的人,到了這樣的時候,竟然給自己打了一個番天印,雖然這一下子還沒有打在他袁世凱的身上,但是也足以讓他感覺到傷痛了;所以在那個時候,曹錕對於袁世凱來講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雖然張作霖也表示了對於袁世凱的稱帝的支持,可是關外的人,畢竟難以插手關內,而且說起來,對於張作霖袁世凱也並不是那麼信任的……
劉顯世的話雖然看似平常,但是對於他們這些專門研究政、治的人精來說,這些“平常話”已經足以告誡他們應該如何了,所以可想而知的,他們會如何的選擇,畢竟在生存麵前其餘的一切,都顯得無力,更何況,如果連生存都無法保證的話,那麼一切還不都是虛幻的嗎?
所以兩派人自然而然的歸附到了劉顯世的麾下,而且劉顯世這個人怎麼說那,也是懂得如何用人的,這從劉顯世的一係列行為中就能夠看得出來,劉顯世在政、治上倚重何麟書、郭重光、熊範輿、張協陸等人為首的“耆老會”成員,這一係列的成員也被稱之為“老舊派”。
而在軍事方麵那,他則是倚重其外甥、黔軍總司令王文華及手下將領袁祖銘、張雲漢、何應欽、穀正倫等人,以及部分耆老會與憲政派的部分有用之人,組成軍事建製,從而徹底的將貴州的軍權以及政、權實際的且完整的掌握在自己的手裏。
與其說這是他們的智慧,倒不如說是他們的油滑,因為無論他們雙方中的那一方,都清楚的知道,如果一旦自己方麵取得了貴州的全部權利的話,那麼經營一段時間之後,他們就有可能與其他人那般,逐鹿全國,那麼一旦能夠達到那樣的高度的話,他們曾經的敵人,自然而然的也就成為了那時的盟友助力,而且說起來,他們雖然鬥得火熱,但是實際上都是家鄉人,都是子弟兵,對內他們或許無情廝殺,但是一旦到了對外的時候,他們必然會同仇敵愾。
所以他們雙方的選擇是正確的,但是卻也是陰暗的,他們都在為了日後更長遠的路途做打算,常言道,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真是因為他們都深明此理,所以他們的作為也就是最恰當也是最正常不過的了,如果他們相互之間僅僅有哪一方為了一隅之地,便要動搖這個貴州的核心根基的話,那麼不要說是逐鹿全國了就是僅僅的貴州內部的權力之爭,那一方也不會勝利。
當機立斷,劉顯世找到了王文華,但是王文華一開始的時候,卻不是非常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