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道理講,其實王文華的想法是可行的,但是其間投入肯定是非常大的,而且僅從現在劉雲峰部的駐紮地來看,數日昂距離湘西之地不遠,但是如果驅兵直入的話,還是非常消耗人力物力的,但是如果說劉雲峰有沒有考慮過去助王文華一臂之力的話,實際上他是考慮過的,但是之所以他猶豫不決,甚至是到現在決定袖手旁觀,還是因為其考慮到,如果他命令鄧泰中進軍湘西的話,那麼會不會將四川現在已經占據的地方丟失,而且如果湘西平定之後,曹錕將全部的主力投入到四川之地的話,那麼鄧泰中以及王文華乃至熊其勳、戴戡都是否能夠在最快的時間內進行支援,而且如果將鄧泰中部調離的話,那麼必然會導致四川一路軍隊無論是攻擊亦或者是防禦,都將變得薄弱,如果再一次與北洋軍發生激烈戰鬥的話,那麼能否能夠抵禦住北洋軍的攻勢,這都是可想而知的。
劉雲峰必須要對蔡鍔的安全負責,他不能夠冒這樣的風險,所以他決定,回絕王文華、王伯群兄弟求援提議,當然了,劉雲峰肯定不會用自己擔心蔡鍔出現危險,川路一線護國軍恐其潰敗作為理由了,劉雲峰思之又思,終於找到了一個適合的方式,劉雲峰先是拿出紙筆,自己寫了一份電文,其內容大意說的是,自己非常願意將鄧泰中部的部隊,調動到湘西戰場去,幫助王文華解除現在的衛計局是,同樣的,也是為了能夠率先的安定一線戰場而盡一份努力。
但是現實情況卻不允許他這樣做,因為現在無論是湘西戰場,還是四川戰場,護國軍雖然取得了一定的優勢,可是實際上,他們現在所麵臨的絕不僅僅隻是正麵的北洋軍而已,而且說起來,雖然現在王文華部出於一個危機的局勢中,可是不一定非的要大費周章的從四川調兵,大可以這樣,王文華部與袁祖銘部相互之間依托地勢,形成掎角之勢,不出擊,隻防禦,同時借助晃州的部署,形成戰線,以此來對抗吳佩孚部的攻擊,同時對馬繼增部、伍祥楨部的兵馬,進行周旋。
劉顯世點點頭,同時示意王伯群不必起身,看著劉顯世的樣子,王伯群就知道,他肯定是有什麼心事,不然的話,他是不會親自來到自己的官邸的,而且自從上一次他與王文華在護國運動初期力排眾議使得黔軍能夠加入到護國軍行列的時候,其實是得罪了劉顯世的,而且從那之後,他們兩家人實際上基本上等同於斷絕了來往的,說起來,其實劉顯世原本就對於王伯群王文華二人不滿,其實從很久時間以來,他對於王氏兄弟以及唐繼堯就是心存不滿的,那個時候,唐繼堯雖然已經離開了貴州,出任雲南都督,劉顯世雖然還沒有接任貴州都督的位置,但是他希望能夠得到貴州的軍政大權,所以與王氏兄弟發生摩擦是必然的。
然而這還不算終止,真正讓劉顯世與唐繼堯、王氏兄弟出現矛盾的,還是因為之前袁世凱委派古來的那個要接任貴州都督位置的,貴州巡按使龍建章,他才是真正的矛盾的導火索!劉顯世雖然與王氏兄弟有一些親屬關係,但是對於他們二人把持大權將自己架空起來的事情,還是耿耿於懷的,而且因為一些原因,所以劉顯世其實也是無法將王氏二人從貴州的軍政大權中驅逐出去的,而且劉顯世也非常清楚,王氏兄弟的能力,因為兩家有親,所以劉顯世也不必擔心王氏兄弟到後來會對自己如何,所以劉顯世其實也樂得將王氏兄弟二人留在貴州,因為由他們二人在,貴州的局勢會穩定不少,同時這樣一來,他日後要是有可能麵對唐繼堯的時候,也會有一些遊弋的餘地。
但是說起來,其實很多事情上,也並不是簡簡單單就能夠解釋清楚的,就比如說劉顯世與王氏兄弟二人之間矛盾的導火索,那位巡按使龍建章吧。其實在龍建章成為巡按使之前,他的前任貴州巡按使也不是別人,正是戴戡,那個時候,劉顯世與戴戡在貴州可謂是進行了一場十分激烈的權力鬥爭,其實那個時候劉顯世也並非是不聞一名,戴戡出任貴州巡按使,而劉顯世則是出任貴州護軍使,說起來,這件事與唐繼堯也是有著關係的,因為那個時候,唐繼堯向袁世凱保舉的兩員大將就是劉顯世與戴戡。這就可以說明一些問題了,唐繼堯在明知道戴戡與王氏兄弟有親屬關係,同時也是他們的長輩而且在軍中雖然權利有限,可是威望甚高,記憶出於對貴州事務的了解,在處理政、治問題上劉顯世所存有的特殊優勢,他竟然還會向王氏兄弟許諾雲雲,這就能夠看的出一些端倪了。其實袁世凱本人是很反感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