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府城內尚未有新的消息傳來,王文華打算發電請示蔡鍔應該如何決斷,但是想了又想,他還是決定不必如此了,因為一個合格的指揮者,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應該做到自信決斷,而且他也清楚蔡鍔需要麵對的各種壓力,所以現在的局勢他有責任也有義務獨自承擔下來,王文華想了又想,他決定尋求一個幫助,那就是與他相距不遠的護國軍第一路軍第七支隊支隊長熊其勳部,以及距離他二十公裏左右,位於他這一部後方左側的鄧泰中部。
其實王文華最希望的還是能夠得到朱德部的支援的,按時奈何,朱德部必須要保護蔡鍔所以塔下你砸所能夠依靠,向其尋求支援,幫助他抵抗敵軍的也就之後熊其勳與鄧泰中兩個人了。而且說起來,這兩個人與他王文華並不是隸屬於一個指揮者的,熊其勳與他同屬戴戡的帳下,但是鄧泰中卻是劉雲峰的部下,所以熊其勳或許能夠直接的接受他的邀請,但是鄧泰中卻未必能夠如此。王文華現在需要的就是同劉雲峰交流一下,得到他出兵支援的許可,而且不單單如此。
如果王文華隻是得到了這兩部兵馬的支援其實也不能夠算得上穩健,其一是麻陽、蜈蚣關、晃州三個地方戰線對於僅僅隻有一個支隊兵力的王文華來說,實在是太長了,而且這三個地方成直線型,如果其中有一處被敵人偷襲占領的話,那麼整個軍隊的戰線將被階段,自己的縱深優勢也將蕩然無存,而且現在袁祖銘部占領的麻陽之地,不是久持之地,吳佩孚部虎視眈眈,而且王文華很清楚,曹錕絕不會任由袁祖銘部就這麼在麻陽休養生息的。
所以現在王文華如果能夠得到兩部的支援的話,那麼他所必須要做到的,能夠保證他這一部以及袁祖銘一部不會被全殲的首要,就是他必須在盡可能斷的時間之內攻占沅州及其附近各地,當然了,這是非常大的作戰計劃,肯定不能幾天之內就能夠攻取下那麼多的地方,但是對於王文華來講,現在他需要的就是得到了兩軍的支援之後,穩固後方的同時,將後方的防衛任務暫時的交給熊其勳,然後自己率領軍隊,與袁祖銘合兵一處,接連的攻克洪江、靖縣、通道、綏寧等地,而後在這些地方上麵建立屯兵的基礎設施,布置防禦攻勢,從而徹底的穩固湘西大局,支援蔡鍔以及即將進軍的李烈鈞部,從而得到護國軍的最終勝利。
古代兵者,著撰經典之人,也多願意以道家的思想作為用兵的核心,或者說是因為道家的思想根深蒂固的情況下所以即便是殺伐征討也需要符合道家的學說。所以這裏就要解釋一下,為什麼鄒若衡師父傳給他的兵書,要以《太白武要》命名了。所謂的“太白”自然指的就是太白金星了,而之所以選擇太白二字冠名,還是因為道教的傳說。
道家傳說中,以“太白”星為主長殺伐的星神,同時也將其視為兵戎之主,所以自古以來,多有兵書以“太白”二字命名,比如比較有名的就是唐代宗時,官居河東節度使,爵都虞候的著名道家思想、理論家,同時又是政、治及軍事學家,達觀子李笙的綜合性道家軍事著作《神機製敵太白陰經》,既世人口中所謂的《太白陰經》。
《太白陰經》這本書鄒若衡是看過的,因為他所習練的武藝,雖然與兵書戰策毫無關係,但是因為其流派與道家頗有淵源,所以作為代表性巨著的《太白陰經》自然而然的也就成了鄒若衡哪一流派武者的翻閱之物了,而且《太白陰經》雖然是兵書戰策,但是其內容包羅萬象,並不單單隻有兵法上的東西,亦或者是道家的道教的一些理論學說。
比如《太白陰經》中,有這樣的一段,曰:六國之君,非疏道德而親權勢。權勢用,不得不親;道德廢,不得不疏其理然也。唯聖人能反始複本,以正理國,以奇用兵,以無事理天下正者,名法也。
而後又曰:語曰:“將、相明,國無兵。”舜以幹戚而服有苗,魯以頖宮而來淮夷。以道勝者,帝;以德勝者,王;以謀勝者,伯;以力勝者,強。強兵滅,伯兵絕,帝王之兵前無敵人;主之道,信其然矣。
《太白陰經》中對於論證、遞進的關係使用的非常多,而且不單單是對於國家治理的看法,以及將帥用兵的方式,同時更是提升到了“法”的層次,遵循這個所謂的,規格的“法”就能夠得到勝利,就能夠千萬年經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