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候,吳三桂怒火中燒,他趁著李自成親自率軍東征的空子,積極聯係清軍大將多爾袞,兩家合兵一處,進而毀滅了李自成的大順王朝。這也就是所謂的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從龍入關,決勝千裏奠定大清基業的簡單過程了。
當然了,這其中雖然對於陳圓圓的提及並不是很多,但是由上麵的描述還是能夠看的出,這裏麵導致最後吳三桂抉擇的最主要因素就是陳圓圓被擄掠的這件事,可是,雖然如此,這個故事的可信度到底有多少,應該是不言自明的。
李自成無論擁有多少勁旅,無論他是不是真正的決勝中原,可是他的出生也就決定了他的王朝必然不會是一個長久的存在,這裏麵要說了,朱元璋也是草莽出身,他不也是一手奠定了大明王朝嗎?
可是這個過程中,是有一點需要對比的,那就是朱元璋的用兵方式以及他選擇的對於軍隊的管理方式上與李自成的是存在質的差距的,朱元璋的軍隊可以稱之為軍隊,是有自己的體製的,有自己的機製的。
死存在著鏈性循環的,也就是說假如處在一個大荒且沒有戰爭的時候,朱元璋的部隊依舊能夠堅持且維係部隊的安定與生存;而李自成的軍隊的那?他的軍隊是不存在這樣的體製機製的。
這一點可以從李自成的軍費來源看,李自成的軍費來源,大多數的情況下,可以稱之為土匪專用的“吃大戶”的方式,攻下一個城池,要是這個城池的存糧、資金充足的話,那麼他的軍隊就能夠過上一段時間的好日子。
可是如果這個城池是一個非常貧困的地方的話,那麼假如城中死沒有任何糧食、錢餉的儲存的話,那麼也就可以理解為這一戰下來,李自成除了多得到了一個累贅的城市之外,就在也沒有其他任何的好處了。
因為打仗死要死人的,而且也是最消耗糧餉的;所以就拿這一點來對比的話,就注定了李自成滅亡的下場。吳三桂作為軍人出身,而且是那種久經戰陣的驍將,他是絕不會看不到這一點的。
哪怕是李自成已經奪得了天下,而且是一個安穩的天下,而不是那個時候那樣的,大清、前明、以及自己這樣的軍閥等多方勢力交錯局勢的話,那麼李自成依舊無法長時間的坐穩江山。
這是非常可定的結論,吳三桂不可能不知道,所以他最後的選擇是大清,而不是李自成大順王朝。這本來是無可厚非的選擇,畢竟要生存或者說想要更好更安穩的生存是人的本性。
那麼如此說來的話,所謂的吳三桂之所以拒絕李自成,就成了一個定論,既然是定論,不需要解釋的定論,那麼又為什麼要把陳圓圓搬出來說事那?其實想來就可以理解了,有一句話叫“師出有名”。
無名之師,必然是得不到認可的,那麼如此一來,陳圓圓的事情或許是真的,但是沒有任何一個爭奪天下的人,會為了一個女人而徹底改變自己的抉擇的,所以即便是陳圓圓的事情真的發生了。那麼也不過就是一個巧合,或者說,這本就是吳三桂給自己找到的一個理由,一個選擇投降大清還能夠盡可能減少罵名的借口。
袁世凱想到這裏,不由得笑了起來,雖然他的笑容非常的微小,但是能肯定的是他真的笑了,而起就在此時,他還下達了自己的一道命令,他對袁乃寬開口道:“明天你去吧蔡鍔請來,還有,記得一定讓雷振春也過來,他們兩個人到來的時間你安排一下,不要讓他們同一時間走進來,雖然他們是必然要和我一起談一談的,但是想辦法,做的自然些,讓蔡鍔先到我這裏,然後雷振春嗎,前後腳就可以了。”
“是,大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