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秋季的一天
在開往美國富爾頓城的火車上
坐著兩位不平凡的男人:一個男子生得又高又胖
寬大的臉龐刮得光光的
額頭開闊
鼻子又高又直
兩個鼻孔似乎很能順隨人意
看上去很豐腴;另一個男子形體極其勻稱
一眼看上去
就覺得他有不可摧毀與戰勝的英武氣概
無疑地
他使你相信他是一個傑出的人物
他們倆一會兒竊竊私語
一會兒高談闊論
看上去談得很投機
從他們的舉止和神態上看
他們似乎即將完成一件震驚世界的大事
這兩位一個是大名鼎鼎的美國總統杜魯門
一個是英國前首相丘吉爾
此時
他們倆正在策劃一場震驚世界的演說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以希特勒為首的法西斯德國用閃電戰橫掃歐洲時
蘇、美兩國雖社會製度大相徑庭
但為了對付共同的敵人
卻也隻能暫釋前嫌
聯手抗戰
結成了一對盟友
德國入侵蘇聯的第二天
美國國務院聲明說:
“任何對希特勒德國的抵抗
不管來自何處
都有利於我們自己的國防和安全”
隨後
羅斯福總統又宣布美國準備援助蘇聯
那時
就是那一貫敵視社會主義蘇聯的英國首相丘吉爾也公開表示支持蘇聯
他在私下裏解釋說:
“目前當務之急是打敗最危險的希特勒
如果希特勒入侵地獄
我也會為魔鬼說好話的
”
言下之意顯而易見:大敵當前
不妨結盟
渡過難關之後再決雌雄
隨著反法西斯戰爭的節節勝利
爭奪戰後勢力範圍的鬥爭和社會製度的差異
使得美、蘇兩國開始怒目而視
爭吵不休
造成了影響深遠、波及全世界、長達數十年的“冷戰”
美蘇之間雖然劍拔弩張
但畢竟沒有直接大打出手
隻是在政治、外交、經濟、文化、思想意識等領域裏進行激烈的全麵對抗
或假手他國進行軍事幹預
或指桑罵槐互相攻擊
甚至擺出一副大動幹戈的架勢
但卻沒有真刀真槍地幹
因此稱為“冷戰”
對戰略要地東歐的爭奪
尤其是對波蘭的爭奪
是美蘇關係惡化的重大原因
在1945年2月召開的雅爾塔會議上
斯大林對波蘭表示出了濃厚的興趣
他對羅斯福說:“三十年中
德國兩次取道東歐走廊侵略俄國
俄國的利益在於有一個堅強有力的波蘭
它能用自己的力量關閉這個走廊的大門
”
斯大林堅持主張說
波蘭新政府必須是親蘇政府
對此
羅斯福當然心中不快
他對同僚說:“我們不能與斯大林共事
”
他對蘇聯想控製東歐的意圖深表擔憂
感到俄國人既蠻橫又貪婪
於是
他決定對蘇聯逐步采取強硬態度
不料
同年4月12日那天
羅斯福身披海軍鬥篷
由一位女畫家為他畫像時
忽然把頭一偏
雙手抽搐起來
幾小時後
他死於腦溢血
不能繼續堅持冷戰了
羅斯福死後
副總統杜魯門一躍成為美國頭號人物
世局為之大變
杜魯門原是一個小農場主的兒子
當初
他當兵時不過是個上尉
後來經商又虧了本
於是他轉而改行從政了
這位總統對蘇聯一向沒有好感
他在上任的頭一天便密告國務卿說:
“對俄國人不可太軟
要頂住 ”
幾天後
他又盛氣淩人地訓斥來訪的蘇聯外長莫洛托夫
指責蘇聯在波蘭搞親蘇政府
並粗暴無禮地打斷莫洛托夫的辯解
還要挾說:“想要得到美國的援助
必須把美國的態度牢記在心
”
莫洛托夫是一位老外交官了
與外國首腦周旋已非一日
見杜魯門如此粗魯
禁不住滿麵怒容
憤憤地說:“有生以來
還沒有人敢對我這樣說話
”
杜魯門冷言冷語地說:“如果你們照協議辦事
就沒人對你這樣說話了
”
結果 二人不歡而散
不久
美蘇兩國在聯合國成立大會上公開發生衝突
盟友之間的友誼破裂了
隨後 杜魯門下令
在大戰結束時完全停止蘇聯依據“租借法案”應得到的美國援助
並拒絕與蘇聯共同接管戰敗的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