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四章 種個蘑菇(1 / 2)

誰都清楚披荊斬棘篳路藍縷的艱難開發一個新地區更是如此日本在婆羅洲苦心經營了十多年前後投入數千億的資金這才將婆羅洲變成南洋的一顆明珠。

完整的鐵路和公路還有機場碼頭等等另外還有基礎設施完整的村落這些東西使得中國民眾搬進去的第一時間就能開始生產活動一點障礙都沒有。

而日本人隻能再度回到擁擠的四島而如今四島正是哀鴻遍野他們的命運也可想而知。順利掌握了婆羅洲之後中國整個南洋開發行動也隨之展開整個南洋有數萬個大大小小的島嶼資源豐富土壤肥沃。既能夠為中國工業提供原料又能夠充當糧食基地。

不過要想實現這些功能就要先了解整個南洋的自然情況中國政府從各個大學之中抽調了三千多人組成是十幾個科考隊分乘著考察船針對南洋展開了大規模的摸底行動。 . .

喬宇也對開發南洋十分重視他要求將日本賠款的百分之六十以上投入到南洋的開發之中另外每年也要從財政之中拿出轉向的移民資金對南洋地區的基礎設置建設一點都不能鬆懈。

而且也不能隻把南洋當場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還要在這裏建設大量的工廠因地製宜的發展高科技產業形成一個南洋經濟圈同中國其他的經濟圈形成互補和競爭關係。

喬宇一直認為經濟的發展一定要有足夠的自由不能死板的劃定區域而要讓各個區域之間充分競爭南洋發展的條件很不錯單純變成國內的經濟殖民地是沒有必要的。

這也是吸取蘇聯的教訓二戰之後蘇聯粗暴的將東歐各個衛星國進行了職能劃分。每個國家都成了蘇聯工業體係的配套車間。結果各國普遍失去了經濟活力。也不能發揮自身的經濟優勢最終由於經濟問題釀成了政治上的離心離德對於蘇聯來說是很致命的打擊。

當然蘇聯這麼做也是逼不得已他們人口數量有限。二戰又損失慘重人口還沒有恢複就要和美國展開高強度的軍事競賽不得不用這種簡單粗暴的辦法獲得最快的發展。

相比蘇聯。中國最大的優勢就在於人口數量甚至這個數量優勢對任何國家都是壓倒性的因此中國能夠進行奢侈的產業布局目的很簡單那就是最大限度的將所有人口都卷入工業生產之中。

中國的工業化堪稱人類曆史上最為重要的變化一個人口超過了美歐總和的龐然大物一旦完成了從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華麗轉身能夠爆發出的生產能力是絕對驚人的。

美國目前還是世界的經濟霸主製造業的龍頭但是隻要中國堅定的推廣教育建設完善的基礎。而後大力吸納資本二十年之間中國絕對能夠徹底超越美國。而且這種超越是不可逆轉的。

資本就像水一樣。而市場就好像是蓄水池中國擁有最大的潛在市場還有最大的生產人口任何想要發財的資本家絕對不會放過中國這個市場資本必定會瘋狂的流入中國這種情況就好像一戰之前歐洲資本大量流入美國一樣。

別管美國人願不願意都是無力扭轉的。其實中國的發展道路和美國和相像不過是美國崛起伴隨著英國和整個歐洲的衰弱而中國的崛起是以美國的衰落為代價。

這一點羅斯福這些西方最優秀的政治家並沒有足夠的估計一方麵是因為西方長久強大帶來的優越感另外一方麵羅斯福也不相信中國能夠完全實現工業化的轉變。在大多數西方政治家的眼睛裏中國是一個強大而貧窮的國家。

維係這個國家的關鍵都在於喬宇一個人的強勢基礎上所以他們認為中國最大的弱點就是在政治上如果缺少強有力的人物控製發達地區和落後地區之間的矛盾就會徹底爆發這個國家都有分崩離析的風險。

其實西方這種懷疑也是很有道理的畢竟在西方曆史上很少出現龐大而統一的帝國。就拿西方人吹噓的羅馬帝國來說雖然存在了一千多年但是朝代變更卻是十分頻繁最長的一個朝代隻有九十多年其餘的十幾年的朝代比比皆是西方人根本理解不了中國人深入骨髓的大一統觀念。

當然喬宇對於中國的隱患也有著清晰的認識中國占據了整個東亞大陸再加上南洋地區整個領土麵積與蘇聯相仿但是實際控製的區域絕對不是蘇聯能夠比擬的要知道蘇聯又相當數量的土地都在西伯利亞地區根本沒有多少人口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