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曆史的源流(1 / 3)

亙古及今的雅爾瑪大陸上,時常上演血與火的歌劇。不同人物匆匆登台又下場,普通觀眾看得眼花繚亂,惟有曆史學家在筆尖下留住了一段段行落。

雅爾瑪大陸文明史的進程,已經確定四個分期,奴隸製的黃金時代,崩潰的奴隸製過渡到封建製的黑暗時代,封建製持續發展並日趨成熟的王國時代,以及封建製逐漸式微,新製度萌發的帝國時代。

黃金時代大大小小的城邦點綴在大陸上,其數量記載中有七十二個,然而有人提出疑問,很可能隻是附會了傳說中七十二支天神後裔的故事而已。

該時代早期各城邦逐步擴大,伸展向外攫取的觸手,開墾荒地,砍伐森林,攔河築壩,采掘礦藏,所有國家都是一副欣欣向榮的模樣,加上城邦間的距離形成地理壁壘,保證不受犯,因而大部分時間內和平共處,戰爭也少見。

隨著城邦聯盟的產生,爭奪利益的行為促使戰爭不再是小規模,小範圍的方式,一場戰爭僅僅局限於一次戰鬥的現象不複存在,曠日持久正常且普遍。

黃金時代後期城邦聯盟畸形膨脹,性質也發生了變化。內部分化為一個宗主國多個仆從國的樣式,宗主國才有權招募士兵,可以統帥軍隊,仆從國被迫提供輔助兵員和資金。聯盟的存在則成為爭奪大陸霸權的工具,不少聯盟亦瞬起瞬滅。有時戰爭的起因與短期內經濟利益無關,隻是出於征服的野心。

重要城邦的僭主們,野心勃勃地以大陸統一為目標,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征服者克爾文。

克爾文。德洛維是城邦艾達的僭主,那該亞聯盟的首腦。二十五歲時便當選執政官級別的將軍,其人銳意改革軍隊的體製,又在以持矛步兵為主體的單一兵種外,增添騎兵和弓箭手。年界三十,他獲得終身獨裁官的實權,此後十五年內更消滅了敵對的七個聯盟,使雅爾瑪大陸第一次得到統一。

為彰示戰功,克爾文製訂了泰盾統一曆,規範大陸的曆法。他自稱克爾文一世,為時二十年的統治期,是一段血腥鎮壓反對者的悲慘年代。雖然享國日久,但在病逝之前,實際上已經是身心俱疲了。

德洛維王朝缺乏統一的經濟基礎,繼位者克爾文二世又懦弱無能,泰盾曆三十一年,王朝在分崩離析中落幕了。

統一國家的滅亡標誌著黃金時代的結束和黑暗時代的開始。

德洛維王朝的廢墟上孵化出十幾個中型國家。與黃金時代不同,黑暗時代的國家比城邦大上許多倍,相對於聯盟,內部的穩固性也較為黏合,但因為血親相傳的繼承製度,王權交接時宮闈間的血光殺戮令從前的僭主們也黯然失色。

奴隸主階級陪同黃金時代埋葬入曆史的深淵,取而代之的新崛起封建軍事貴族才是真正大土地所有人,依仗軍功圈占相應麵積的土地。

黑暗時代延續了一千二百年,泰盾曆仍在照舊使用。許多奴隸釋放上升為平民,但普通人的生活經常是悲慘頻仍,拮據難熬,更因烽火遍地,人口數量大幅度下滑。

純粹以武力立國,刀劍維持統治,明槍暗箭決定繼位人,敗北者必然遭噩。在大趨勢主導下,軍事思想,技術空前飛躍,克爾文時代步兵為主,輔之騎兵的戰術漸漸落伍,騎兵騰湧而上決定戰鬥的勝負。黑暗時代中後期,尤其是以單騎格鬥為主的鐵甲騎兵戰術占據優勢地位。

黑暗時代的另一別名是英雄史詩時代,眾多騎士是那時的主角。

埃蘭公國,曾是黑暗時代大陸上最強盛的國家,勢力範圍一度覆蓋了五分之二的地麵,以第七代大公馬克紮係組建的立尼誌亞騎士團赫赫聞名。馬克紮係甚至宣稱立尼誌亞騎士團馬蹄所踐之處天神也得退避三舍。他的話沒錯,但有效期是三百年。

泰盾曆一一五二年,兩萬七千名騎士團成員入侵尼西亞公國的領土,麵對他們的是數量上不到半數的防禦部隊。尼西亞公國唯一可以扭轉頹勢的屏障,落在了公***隊近期內裝備的火繩槍上。

尼西亞公國年輕的騎士範恩登馮美傑爾,巧妙運用疑兵計策將立尼誌亞騎士團的勇士們誘入一片泥濘的荒野中,再以側麵火繩槍打擊粉碎了半數的騎馬者,剩餘的騎士舍棄打滑的戰馬企圖步行逃生,卻被迫於一身沉重的鎧甲無奈墜地,形同拘禁,眼睜睜直視尼西亞輕裝步兵上前割斷自己的咽喉或敲裂頭顱,他們幾乎隻有一處傷口。

經此一役,整個雅爾瑪大陸沉浸在疑雲和恐怖中,難道那種毫不起眼沒有鋒刃的武器,竟要成為眾人矚目的取勝法寶,今後的戰爭中全副鎧甲的其實的確要讓位給手持火繩槍的步兵了嗎?

在冷兵器與輕火器爭奪戰爭出場率的糾紛中,王國時代橫空出世。

有關曆史分期的名稱,到此產生分歧。從黑暗時代脫穎而出的尼西亞改稱王國後,其曆史學家認為當時五大王國角逐統一權,所以“王國時代”最恰當,而另一個當初聲名不顯的小國,後來坦然表示質疑。

黑暗時代末期各公國統治者不同程度地意識到火器的使用將改變幾千年的戰爭模式,然而想要完全接受還必須準備一段消化時間,順應現狀或快或慢的節奏,有可能決定自身的發展。尼西亞,符騰堡,巴裏忒,泰米,加蘭是在軍隊中普遍裝備火器比較成功的國家,在王國時代並稱五大強國。

王國時代大致存在了兩百多年,沒有公認的開始日期,不過,日後一般人都默認尼西亞王國誕生,泰盾曆一二零一年為正式開始的標誌。五大強國虎視耽耽地覬覦著臨近國家的土地和財富,他們橫戈待旦,尋找吞並的時機。泰盾曆一二零七年,尼西亞率先滅亡了先前的強敵埃蘭公國,揭開王國時代的主題——統一戰爭的序幕。

時至泰盾曆一二七一年,大部分弱國屈服於五大強國的兵威,甘心附庸的地位不做抗。五大強國影響了大陸十分之八的地域,洋洋自得間,一個多年前不經意的事變隱隱閃爍出光芒。

時間上溯至泰盾曆一二五五年,雅爾瑪大陸東角的普蘭公國爆發革命,不堪高壓重負的人民聯絡了公爵軍隊中的誌士推翻公國政府,以不受壓迫,人人平等為號召,成立效仿古代城邦的共和製國家。普蘭共和國設置了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新生的普蘭著眼於國家的建設,對外部事務不予幹涉。

強國的勢力一旦交叉,巨人間的戰爭便不可避免,為防止它國鯨吞普蘭,巴裏忒王國搶占先機,以解救當地貴族名大舉進犯普蘭,同仇敵愾的普蘭人民接連抗拒了巴裏忒的四次攻勢,最終亦守衛住分毫不讓的領土。

普蘭變成巴裏忒的絞肉機,氣勢頓衰,泰米王國乘機大肆圍攻巴裏忒的附庸國。普蘭人額首稱慶,歡呼雀躍,為似乎是半路殺出的見義勇為者脫帽致敬。然而硝煙尚未散盡,全副武裝的泰米軍隊以更加淩厲的攻勢突人普蘭內地。

不少普蘭人喪失信心,軍隊的士氣也一落千丈,但國家元首喬希。塞茨運用他嫻熟高超的外交技巧爭取到一個盟國,那便是對泰米坐大無法漠視的尼西亞,尼西亞地處泰米之南,與普蘭遙相呼應,使得泰米在兩線作戰的危境前自動退縮了。

這樣,普蘭人保證了國家的安全,同時也對插手大陸局麵發生興趣,與結成盟友的尼西亞從此攜手向外發展。

普蘭高舉自由平等的大旗逐步拓展疆界,廢除當地的貴族製度,建立新的生產關係。為時不久,它的實力已不遜於其他任一強國,普蘭人自豪地稱這一時代為“自由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