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秦朝:孤獨的孩子看不住鐵打的江山 (1)(1 / 3)

青年嬴政的心理問題

站在曆史大規則的背後,審視一個王朝的走向或者說宿命,細心的人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關鍵的節點,以及依附在這些節點上的關鍵人物。

當然,對秦王朝所走過的若幹節點來說,它的起點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它決定了終點會停在哪裏,甚至以一種怎樣的方式停住。

沒錯,是出現了一個很重要的人物——他在這個王朝開始的時候,就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記。盡管很多年之後,幾乎沒有人知道那個叫嬴政的孩子擁有怎樣的童年;更沒有人會將他的童年和一個龐大無比的帝國命運作一個相關的聯想。但是事實就是這麼簡單,簡單到就像太陽從東方升起,在西方降落一樣——當秦帝國的命運被交給一個從小心裏有陰影的人去掌控時,孤獨的孩子注定看不住鐵打的江山。

一切不妨話說從頭。

秦始皇嬴政的童年充滿了不安全感。

因為他天生就是個人質。

他的父親子楚在秦趙關係最為緊張的時刻被作為秦朝的人質留在了趙國。若幹年後,子楚在趙國娶妻生子,這才有了小人質嬴政。

嬴政當然知道他的祖國是秦國,但卻不可能回去看一眼。因為他是一個人質。

從小,他就有寄人籬下的感覺。

從小,他就有低人一等的感覺。

這是一種很痛苦的感覺。

如果這輩子,他終生被質押在趙國的話,這種痛苦將陪伴他一生。不過僅此而已,不會造成更大的危害。因為他畢竟隻是一個人質。

但是命運的翻雲覆雨之手此時伸向了他——呂不韋出現了。呂不韋命中注定要將這個孩子的命運和一座江山的命運綁在一起。

不過,呂不韋沒有想到的是,他自己的命運也將被這個孩子給主宰——若幹年後,他成了秦始皇嬴政的階下囚。當然這是後話。

呂不韋其實隻是個商人。在這個世界上,商人有很多,但呂不韋是個非同尋常的商人。

他問父親:如果能擁立一個國君上任,可獲利多少呢?

父親告訴他:其利千萬倍,不可計也。

呂不韋於是抓住商機,開始行動。他以金錢開道,先後運作子楚和嬴政回秦國,又耗巨資運作子楚成為秦國國君。

呂不韋成功了,他果然獲利千萬倍,成為秦國的宰相。

這時的秦國,僅僅是戰國七雄之一,國君莊襄王子楚在做了多年的異國人質之後乍登大寶,驚懼之餘唯處處小心謹慎,隻求安安心心過好下半輩子,哪有什麼統一中國的宏願;嬴政當時隻有十歲,不愛說話,整天隻拿驚懼的眼神四處看,誰都不知道他心裏在想什麼。隻有呂不韋在四處圈地,發著狠地要將失去的損失奪回來。

一切的跡象都表明,此時的秦國隻是個平庸的國度,看不出有任何發達的可能。

三年後,子楚死了,嬴政繼位。但很快他就發現,大秦江山名義上是他的,實際上卻是呂不韋和太後的。

該拿的主意他們替他拿了,不該拿的主意他們也替他拿了。

因為他還小,隻有十三歲。十三歲的嬴政孤獨地站在大殿中間,看所有的人在忙碌,為自己忙碌,以大秦的名義。隻有他想為大秦忙碌,卻不知從何忙起。

十三歲真的太小。十三歲是個任人主宰的年齡。

嬴政隻能等待,等待是他的宿命。在淪為人質的日子裏,他在等待;現如今,他還需等待。

春天花會開,秋天葉會落。盛衰榮辱是天道,也是王道。

嬴政二十二歲的時候,他終於結束了自己的等待。

這一年,他發動宮廷政變,罷黜了宰相呂不韋,軟禁了他的母親——一個緋聞纏身的太後,從而將秦國的命運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裏。

此時的秦國人心動蕩。因為嬴政不僅發動宮廷政變,還發表了一篇《逐客令》,意圖將所有的外籍謀士、官員趕出秦國。讓秦國成為秦國人的秦國,這是嬴政強烈的安全渴求。

看來外籍高官呂不韋的所作所為真的讓嬴政心寒了。雖然沒有呂不韋,嬴政這輩子肯定不能坐上王位,但事關一個國家的安危榮辱,嬴政還是決定采取門戶清理行動。

就在此時,呂不韋的門生李斯上了一篇《諫逐客令》,苦口婆心地告訴嬴政,秦國六百多年來之所以能逐步走強,靠的就是外籍謀士、官員的富國強民之策。從秦穆公時的百裏奚、蹇叔到秦孝公時的商鞅再到秦惠王時的張儀、甘茂,秦國走向強大的每一個節點上都有外籍謀士、官員的大智慧。現如今大王下《逐客令》,這等於是把秦國的大智慧拱手送人啊。凡是聖明的君主都不會做這樣的蠢事的。